大數據是以容量大、類型多、存取速度快、應用價值高為主要特征的數據集合,正快速發展為對數量巨大、來源分散、格式多樣的數據進行采集、存儲和關聯分析,從中發現新知識、創造新價值、提升新能力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服務業態。大數據不僅僅是大規模數據集合本身,而應當是數據對象、技術與應用三者的統一。
大數據產業涉及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在各行業各領域中都有大數據產業的融合滲透,涵蓋范圍很廣。從概念定義上來看,大數據產業指以數據生產、采集、存儲、加工、分析、服務為主的相關經濟活動,包括數據資源建設、數據軟硬件產品的開發、銷售和租賃活動以及相關信息技術服務。除了對象、技術、應用、產業之外,推動大數據發展還離不開完善的政策與組織保障體系、有力的資金支持、堅實的信息化基礎和集聚主體等發展環境的支撐。
《中國大數據發展指數報告(2018年)》以評估全國大數據發展水平為主線,聚焦大數據發展環境、大數據資源、大數據產業、大數據應用、大數據技術等層面信息,通過制定指標體系測算發展指數,剖析發展水平、層次和特點。
形成區域協同發展格局
區域發展水平差異明顯
全球大數據發展呈現六大態勢:一是大數據戰略化趨勢顯著,二是數據開放共享成為核心,三是重點項目帶動創新發展,四是應用驅動數據價值挖掘,五是數據安全防護日益加強,六是大數據生態體系不斷完善。
我國大數據發展總體態勢主要呈現出兩個特點:一是形成了以8個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為引領,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中西部4個集聚區域協同發展格局;二是各區域發展水平差異明顯,東部地區是大數據發展的前沿地帶,占據全國大數據發展指數前10的前6個席位,西部地區緊隨其后,中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發展相對滯后。
從全國評估結果看,由于各地區發展基礎和起步時間不同,香港免備案主機 美國服務器,全國各省市大數據發展水平存在明顯的差異性。排名首位的為廣東省,指數為74.51,排名末尾的為西藏自治區,指數僅為7.32。
全國大數據發展逐步形成了以8個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為引領,京津冀區域等4個集聚區域發展的格局。其中,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所在區域的大數據發展總指數在全國大數據發展總指數的占比高達42%。
從分區域評估結果看,東部地區大數據發展水平最高,大數據發展總指數達到498.75,占全國大數據發展總指數的48%,西部地區緊隨其后,總指數達到289.15,在全國總指數中占比達到28%。中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大數據發展指數分別為186.72和74.46,在全國大數據產業發展總指數中的占比分別為18%和7%。
東部地區多數省市大數據發展指數普遍較高,占據全國大數據發展指數前10的6個席位,福建、天津緊隨其后分別取得了第11和第13的排名。河北、海南發展速度略慢。
西部地區大數據總體發展水平僅次于東部地區,占全國大數據發展總指數的28%,貴州省、四川省、重慶市更是躋身全國排名前10,西部地區全國大數據排名前10占比達到30%,其中,貴州省大數據發展指數達到44.05,位列全國第7名,四川省、重慶市緊隨其后,分別以40.11、39.56的指數位列全國第9和第10。
中部地區,湖北省依托良好的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產業基礎,大數據發展勢頭迅猛,發展指數達到42.10,位列全國第8名,位居中部地區榜首,也成為中部地區唯一入圍全國排名前10的省份。湖南省大數據發展指數為30.58,位列全國第17位,與接壤的湖北省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
東北地區,遼寧省大數據發展指數達到30.38,位列全國第18名,黑龍江、吉林大數據發展指數分別為22.58和21.50,分別位列全國第21名和23名。
發展環境不斷優化
資金助推產業發展
大數據發展環境指數由組織與政策保障、資金支持、信息化發展、綜合試驗區建設、產業基礎和人才培養6個變量決定。2017年全國大數據發展潛力總指數達到188.98,平均指數達到6.10。
首先,各省市大數據發展環境不斷優化。我國大數據發展環境指數得分最高省份為廣東省,指數為11.21。緊隨其后的是上海、貴州、北京、重慶、河北等省市。上述6個省市發展環境指數總分均在8分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