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明智的時代,這是愚昧的時代;這是信任的紀元,這是懷疑的紀元;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的春日,這是失望的冬日;我們面前應有盡有,我們面前一無所有;我們都將直上天堂,我們都將直下地獄.......”(狄更斯《雙城記》)
時光荏苒,歲月更迭。時代在進步,directadmin漢化 虛擬主機,歷史卻總是驚人的相似。近年來,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從概念逐步落地,對于普通大眾而言,一邊享受著科技帶來的成果,一邊卻“被販賣”個人隱私,無法預見的代價在未來等待著我們。
科技發展讓少數人掌握了大多數人的信息數據,而“殺熟”這事兒很多知名的國際大公司早就已經玩兒過了。
例如,1998年,可口可樂就已經在售貨機上安裝氣溫傳感器和一個可跟據氣溫定價的芯片,炎熱天氣里人們對可樂的需求高漲,可口可口想借助技術來自動提高售賣價格,牟取利潤。事件曝光后,因媒體指責罷停,可口可樂因此商譽大損。
無獨有偶,亞馬遜公司在2002年曾經試圖基于用戶瀏覽信息確定不同的價格。事件曝光后,亞馬遜在巨大的輿論聲討中同樣叫停了區別定價,并由公司總裁杰夫貝佐斯道歉。
國內,滴滴、攜程等知名互聯網企業也不斷被爆出“殺熟”,刺激著大眾的神經,對此,我們只能用“逐利”做以解釋。科技是把雙刃劍,關鍵還是要看握劍人的道德良知。
兩大“殺熟”手段
媒體對大數據殺熟普遍是一邊倒的指責,不過也有觀點認為“殺熟”只是差別化定價的一種形式,也叫“價格營銷”,保證了效率與公平。在此,首先需要我們將“殺熟”與價格營銷做區分。
價格營銷是指根據市場需求、合理制定價格,通過適當降低產品價格刺激市場銷售。而“殺熟”則是利用信息不對稱,故意隱藏了價格信息,讓熟客在信息嚴重缺失的條件下做出購買決策。大數據殺熟有以下兩個明顯的特征:
1.價格歧視
傳統定價的標準是根據產品與服務的價值,而不是因人而異。
價格歧視實質上是一種價格差異,通常指商品或服務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級、相同質量的商品或服務時,在接受者之間實行不同的銷售價格或收費標準。企業沒有正當理由,就同一種商品或者服務,對條件相同的若干買主實行不同的售價,則構成價格歧視行為。
而大數據殺熟是通過對老客戶的行為數據的分析,例如網絡上鬧得沸沸揚揚的酒店預定,某些平臺抓取客戶歷史預定記錄,分析出其習慣性復購,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同一平臺,僅僅因為ID的不同而高出購買價格,這就是價格歧視。
2.灰色交易
2018年3月中旬,媒體稱一家服務特朗普競選團隊的數據分析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獲得Facebook五千萬用戶數據,并進行違規濫用。Cambridge Analytica自稱主要為政界人士和企業客戶提供消費者研究、定向廣告和其他與數據有關的服務。
在國內,諸如此類變賣、泄漏的客戶數據的事情也不在少數。近期就爆出了華住旗下多家連鎖酒店開房信息的數據在暗網出售,標價8個比特幣(約人民幣37萬元)。該暗網賣家稱,數據庫包括華住會官網注冊資料、入住登記信息、開房信息總計141.5G,涉及1.3億人。
我們不能肯定灰色交易的背后是企業有意為之,還是企業遭遇黑客攻擊的種種被迫行為。保護用戶數據的安全本就是企業的本職工作,用戶數據被盜取歸根結底是企業失職、企業對用戶的不重視表現。每每看到大公司“殺熟”丑聞風波過后股價卻暴漲了,不免心寒。
客戶至上
據了解,電商平臺往往會對用戶行為留痕進行分析,用戶在頁面的瀏覽、停留、興趣等主觀行為都會被打上標簽,加上用戶使用的設備、用戶的年齡段、所處地區等客觀信息,就能對用戶進行精確的描繪。
大數據“殺熟”是對上述行為升級,不同的用戶標簽作為變量帶入公式中,得出最適合該用戶的廣告投放和優惠推送,相關的商業活動也會針對用戶進行不同的定價,以期榨取用戶最大的消費者剩余。
“一對一”營銷
對于企業而言,數據收集的詳盡程度以及定位的準確度,決定了企業信息系統的服務水平。有人用“貼標簽”的手段對老客戶“殺熟”,也有人使用貼標簽實現買方心理的滿足。 銷售可以使用快目標的用戶畫像功能來做一對一精準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