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證實到底存不在殺熟的情況,陳女士拿出兩部手機查詢同一間房的價格,發現果然遭遇到了價格歧視,使用頻率高的價格要高于使用頻率低的。
2017年10月9日,明星韓雪在微博上稱,“自己是攜程的老客戶了,曾經多次發現在購買機票時,自動勾選了旅行保險,而取消需要手動。也就是說,不細心看明細的乘客,就會默默支付一筆保險費用。”這種誤導消費者,通過捆綁銷售的行為,引來了極大的社會反響。
而且,美國站群服務器 亞洲服務器,大多數用戶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方面的知識不足,導致他們也不知道怎么應對平臺殺熟問題。
消費者遭遇“殺熟”,損失的只是金錢。但如果出現平臺數據“脫敏”處理不當,用戶個人隱私被泄露,甚至有可能造成電信詐騙、人命案等,后果不堪設想。
破解之道
《中國青年報》“青年調查”曾經對2008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3.4%的受訪者認為互聯網企業利用大數據“殺熟”情況普遍;51.3%的受訪者遇到過互聯網企業利用大數據“殺熟”的情況;59.2%的受訪者指出,在大數據面前信息嚴重不對稱,消費者處于弱勢;59.1%的受訪者希望價格主管部門進一步立法遏制互聯網企業歧視性定價行為。
太陽底下無新鮮事。
隨后,飛豬回應王小山“殺熟”質疑,不會利用大數據損害消費者。不過,很多吃瓜群眾卻不這么認為,畢竟,近一年以來包括飛豬在內的在線旅游平臺多次遭到大數據殺熟質疑。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也有關于“消費欺詐”的界定,“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其中重要的一項權利內容就是“價格”。
王小山在微博上稱,訂機票基本都用國內的APP,這幾年飛豬用的最多,有過幾次麻煩,但飛豬工作人員態度一直不錯,都得到了解決,直到前幾天在阿根廷伊瓜蘇瀑布遇到一個河南旅行達人提醒其“殺熟”問題。噩夢開始了——回憶加查看,利馬到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機票,同一航班,別人買的2500元,飛豬卻賣其3211元。
2018年2月,青島商人陳女士在使用攜程APP訂房間時偶然發現,被攜程“殺熟”,她的攜程消費積分比老公高近6萬,本以為積分越高價格越優惠,可沒想到自己定房的價格比她先生還貴。在投訴后,攜程方面一直沒有給出滿意的答復,而且前后說法也不一致。
事情發生后,第二天,攜程網發布消息,聲稱對相關問題進行緊急整改,才漸漸平息了捆綁銷售的風波。
由于陳女士只是一名普通的用戶,不是公眾人物,并沒引起攜程足夠重視。不過更早前,“韓雪炮轟攜程”上了微博熱搜。
反映在旅行APP也是一樣,價格戰、補貼戰成為吸引新用戶最直接的方法。新用戶選擇該APP時,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是價格低。
針對大數據殺熟的情況,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曾經表示,大數據殺熟的背后是網絡平臺銷售的“千人千面”技術,即網絡平臺根據收集到的用戶個人資料、流量軌跡、購買習慣等行為信息,為用戶“畫像”,然后給屬于某類“畫像”的用戶推薦相應的產品或服務。
一般旅行APP上的同一款旅游產品的價格差在幾十元、幾百元、上千元不等,盡管有些老用戶知道存在殺熟的情況,苦于價格差別也不大,他們更看重便利性,所以還是會依舊選擇使用熟悉的APP。
近日消息,知名作家王小山在微博炮轟飛豬旅行APP利用大數據殺熟,他稱,“飛豬平臺殺熟太狠,一張機票,查1104元,到訂的界面變成2322,過幾個小時變成2796,在別家訂了,1300,返回飛豬,又變回2322元。”
其實,回顧淘寶網剛成立時,人們在網上購物,主要是因為購買同一件商品,相比實體店更方便、低價。可是隨著互聯網飛速發展,衣食住行等各領域的商家布局移動APP銷售終端,加上平臺越來越多,商家之間的競爭也日益激烈。
行業頑疾
監管滯后
這些年來的團購大戰、打車大戰、共享單車大戰等,都是通過補貼來搶奪用戶,但這樣會導致企業運營成本大增,支出不斷變高。
要想減少甚至杜絕這種價格欺詐的情況,離不開相關主管部門加強保護措施,加強對各平臺的監管,提倡合理定價。
總之,要想杜絕大數據殺熟問題,需要旅行APP平臺方、相關監督機構、消費者以及健全的法律法規共同努力。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大數據帶給我們更多的是便利,而不是麻煩。
對于平臺方而言,就看企業能不能自律,一視同仁了。如果平臺不自律,雖然能獲得短期利潤的提高,但是也有可能面臨輿論、用戶流失、被處罰等風險。
有業內人士表示,“旅行APP大數據殺熟的情況,主要是行業監管不夠,對違規違法的平臺懲罰力度不足,國內服務器租用 服務器托管,導致部分平臺躍躍欲試。盡管每個老用戶每次貢獻的利潤不高,但客單量太大,對于平臺來說,也是一筆不菲的收入。”
在《價格法》中,“價格歧視”是屬于被禁止的行為。國家發改委在《禁止價格欺詐行為的規定》及相關解釋中指出,所謂“價格欺詐”是指經營者利用虛假或使人誤解的標價形式或者價格手段,欺騙、誘導消費者或者其他經營者與其進行交易的行為。
商家在擁有大數據的同時,應該反思大數據的各種不同用法的潛在成本和收益。在信息日益透明,商譽越來越重要,消費者日趨理性的大背景下,最優對策應該是利用大數據給熟客更好的個性化服務,包括價格上更多的優惠,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
不過,隨著用戶在該APP上消費習慣的形成,消費頻率、金額等這些數據都會被平臺的大數據所統計。消費頻次高、金額高的用戶,就有可能成為大數據殺熟的對象,因為這樣的優質客戶無疑會提高企業的利潤。而新用戶卻依然采用低價策略,有利于提高平臺用戶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