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覺得只要能更方便、快捷預訂到想要的航班、酒店,費用在合理范圍內稍微加一些,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畢竟平臺是商業行為,提供便利的同時,需要獲得相應的利潤。
“平臺也是商業機構,不是做慈善,殺熟只是將最初優惠過的利潤再拿回來罷了。”高宏俊以網上旅行預訂行業為例,雖然知名的頭部OTA平臺就那幾家,但細分領域的中小規模OTA平臺,數量卻十分龐大,亞洲服務器租用 歐洲服務器,有專注尾單拼購的,有專注某地域風土人情的,有專注短途汽旅的等等。
而大數據殺熟到底是不是很多網絡平臺的“潛規則”?如果是,那么這種殺熟利用的究竟是技術優勢,還是人性的弱點?
俗話說,顧客就是上帝。那么在面對沒有一絲絲防備的“上帝”時,殺熟的平臺運營者難道就沒有一點兒顧慮嗎?
無論是頭部巨頭,還是小創業公司,都需要搶用戶搶市場,因此折扣優惠、紅包補貼,就成了各大平臺鼓勵用戶注冊的慣用伎倆。而用戶們也在近幾年的平臺補貼大戰中,逐漸認可了這樣的推廣方式,因“打折優惠”進門,逐漸養成消費時首先選擇價格優惠的平臺。
三年前,高宏俊從某國旅辭職后創業,在廣州創立了一個旅游尾單在線搶訂平臺,經營跟團游、景區酒店、門票等出行尾單產品的預訂與拼購業務。
在知乎一則與“大數據殺熟”相關的話題下,一共有近兩萬關注者,超過三千條評論,其中超過六成用戶表示,自己在預訂酒店、機票、門票時,被OTA平臺殺熟。
從一開始的大優惠,到減少、取消優惠,再到浮動價格,逐步試探這名用戶的消費心理。若用戶完全相信平臺產品,無論顯示什么樣的價格都照樣買單時,便可以把鈍刀子磨快“殺熟”了。
令人費解的是,互聯網時代,資訊如此發達,貨比三家也僅需點點鼠標、滑滑屏幕就可以完成,為何還會有如此多的用戶“控訴”曾被平臺殺熟?
當注冊用戶達到一定數量時,平臺收割期也就到來了。所謂的大數據殺熟,往往只是“取舊補新”的一個過程。通過在原有用戶身上多賺取的收入,補貼新注冊的用戶,同時支付平臺運營成本。
“光這家酒店,過去三個月就被多收了小一千元,其它的我都不敢想。”吳湘軍為此打過投訴電話,也向熟悉的媒體新聞熱線反映過。他告訴懂懂筆記,他是這家OTA平臺的老會員了,從2012年注冊開始,就一直使用該平臺預訂機票、酒店、景點門票以及餐廳。
因為曾遭遇過電商平臺殺熟,讀者馬思在出行、購買商品的過程中,盡量避免使用類似的平臺應用。黃金周舉家出行,除了價格還算比較實惠的機票之外,酒店、景點門票她都是通過傳統的電話預約方式,直接進行預訂。
可以說,任何電商平臺上的優惠,只不過是向平臺暫時“借”的錢,遲早要還回去的。所有的紅包補貼,最終也都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大數據殺熟只是平臺回收“羊毛”的手段之一,更是不少平臺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賺取可觀利潤,維持運營開支的基本方式。
“剛剛過去的黃金周,我們在西安、敦煌等地的酒店都是用電話預約的。”
“可以說是信任,也可以說是依賴或者習慣了,大概平臺就是吃定了老用戶的信任和依賴。”他將這家OTA平臺殺熟的經歷和周圍朋友交流后,竟發現有不少人都有類似的經歷。
至于平臺上的預訂價格,為何沒有跟著調整,酒店方則表示并不清楚。這讓他不得不懷疑OTA平臺存在殺熟的行為。因此,他換了愛人的賬號,嘗試在該平臺上預訂該酒店客房,卻發現價格僅為298元/晚。
“而(殺熟的)價格幅度,一般在10%左右,再多就是耍流氓了。”同時,高宏俊也指出,平臺的大數據殺熟邏輯雖各有差異,但往往都是一個不斷試探用戶消費習慣、并記錄分析的過程。
殺熟破解有方法,除非太“壕”嫌麻煩
所謂的技術中立,并不代表對技術的使用者是公平、中立的,其考驗的更是那些殺熟平臺運營方本身的價值觀底線。別忘了,亞馬遜CEO貝索斯在2000年曾因為“一臺降價3.5美元的DVD”,親自就差別定價實驗向用戶道歉過。
通過優惠補貼,培養了用戶的使用習慣后,再利用人性的弱點,悄然獲取更大盈利,這種方式以為用戶全然不知,而在事件曝光之后,采取百般抵賴否認的方式,試圖瞞天過海,不少平臺似乎都樂于采用這樣的“套路”。更有甚者,直接將過錯全盤推卸給技術出現的問題。
事后,飛豬旅行官方對媒體否認該說法,稱“從來沒有,也永遠不會利用大數據損害消費者利益”。但越來越多的網友加入了討論,并曬出了各自在很多旅游、訂票平臺消費時,被“殺熟”的經歷。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網友表示,在網購時也曾被電商平臺殺熟,而且不知不覺一“殺”就是好長一段時間。除非拿別的賬號下單進行比價,不然永遠都發現不了自己的商品買貴了。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認可這種破解方式,有同事就表示太過繁瑣,日常出差如果總是這樣操作不是很現實。
“以酒店為例,我不肯定平臺一定比線下便宜,但我查一下114,打電話給酒店前臺咨詢一下。”馬思表示,如果酒店前臺報價便宜,那自然是電話下單預訂,如果是平臺更加實惠點,那就選擇在線下單。
“都是基于信任,如果缺乏信任,早就覺察被平臺殺熟了。”
“偶然發現,用自己的平臺賬號訂酒店,總比同事的貴幾十塊。”
“于是,在最初的這部分優惠,日后總是要慢慢從用戶那里拿回來的。”他告訴懂懂筆記,不管是旅行預訂還是電商消費,任何互聯網平臺的補貼優惠,都不是毫無限度。
“問了前臺值班,對方說價格已經調整了好幾個月了。”而過去這幾個月里,吳湘軍依舊糊里糊涂以360元/晚的價格,住著同樣的房間。
除了差旅中的機票、酒店、門票等出行產品之外,部分依賴平臺的人甚至連看場電影、叫頓外賣、團購、電商、打車都有被殺熟的經歷,價格往往會比新用戶、普通用戶高出一些。
熟客,究竟有多少人被平臺下過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