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信息領域部分核心技術實現了創新突破,集成電路、操作系統等基礎通用技術加速追趕,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前沿技術研究加快,量子通信、高性能計算等取得了重大突破。
數字經濟拓展了經濟發展新空間,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分享經濟蓬勃發展,網絡零售、移動支付交易規模位居全球第一,數字經濟規模位居全球第二。
大數據在現代化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從夢想走向現實,改變和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到陌生地打開導航,猶如裝上了千里眼;收費站通過移動支付輕松通關;帶上一部手機,吃喝玩樂全搞定。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化、網絡化已經深入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人們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我國大數據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從跟著跑到領著跑,其背后凝聚著廣大科技人員的汗水和心血。打破技術壟斷,獨立自主創新,攻堅克難,頑強拼搏,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攻下一道道技術難題,研發出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攀登世界高峰。
隨著5G時代的來臨,中國已在5G技術、標準制定、頻譜規劃等方面不斷進取突破,中國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展示出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展示中國的創新力量。
據相關機構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數字經濟市場規模達到了27.2萬億元,占GDP的32.9%。截止至2018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1.3萬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名義增長20.9%,占GDP比重為34.8%,占比同比提升1.9個百分點。預測2019年我國數據經濟市場規模將達到35萬億元,并預測在2023年我國數據經濟市場規模將增長至54.5萬億元,2019-2023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11.71%。
據相關資料顯示,隨著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信息通信技術及產業的不斷發展,全球數據量呈爆發式增長態勢。至此,IDC研究報告指出,全球數據量大約每兩年翻一番,預計到2020年,全球數據總量比2010年增長近30倍。國內方面,根據ZDNET的統計預計到2020年,中國產生的數據總量將超過8.5ZB,是2013年的10倍。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大數據市場空間巨大的同時,其產業規模也有望迎來快速增長。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大數據產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大數據產業市場規模已達2800億元,截止至2017年我國大數據產業市場規模增長至4700億元,規模增速進一步提高至30.6%,初步測算2018年我國大數據產業市場規模將達達到6200億元左右,同比增長31.9%。
2015-2018年中國大數據產業市場規模統計及增長情況預測
據相關數據顯示,預測2019年中國大數據產業市場規模將達到8000億元,2020年中國大數據產業市場規模將突破萬億元,并預測在2023年我國大數據市場產值將增長至15700億元左右,同比增長15.4%。
2019-2023年中國大數據產業市場規模統計及增長情況預測
——數據開放共享進程較慢
在我國,directadmin安裝,盡管相關的政策已經明確了我國政府公共數據開放與共享的時間表,但到目前為止,我國的數據開放與共享才剛剛起步,還處于地方政府嘗試探索階段。就拿我國已建設的地方性政府數據開放平臺來看,也還存在總體數量少、地域差異大、資源建設與利用情況差、數據管理薄弱、服務不完善等問題。由于目前數據資源開放共享程度低,數據孤島現象也十分嚴重,許多企業為了讓用戶依賴自己的產品,不愿意將收集到的數據共享給其他人。同時,數據質量不高,數據資源流通不暢,管理能力弱等原因也造成數據價值難以被有效挖掘利用的現象。總的來說,和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數據開放運動才剛剛起步,無論是開放的深度還是開放的廣度都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2、數據安全面臨威脅
大數據技術的發展賦予了大數據安全區別于傳統數據安全的特殊性。在大數據時代新形勢下,數據安全、隱私安全乃至大數據平臺安全等均面臨新威脅與新風險,做好大數據安全保障工作面臨嚴峻挑戰。大數據時代數據安全面臨的主要挑戰有:其一,數據基礎設施頻受攻擊,數據丟失及泄露風險加大;其二,新型網絡威脅層出不窮,倒逼數據保護技術革新;其三,數據交易地下產業鏈活動猖獗,治理仍需長期展開;其四,數據跨境流動成為關注熱點,監管機制面臨挑戰;其五,數據資源需求強烈,開放共享與安全保護矛盾凸顯。
3、法律制度不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