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依然在蔓延,讓國人為之揪心。細心可以發現,在這次抗擊疫情時,中國用上了不少高科技“裝備”。
人工智能助力體溫檢測
由于這次春運返程高峰期與疫情防控關鍵期重疊,如何做好春運期間的疫情防控就尤其重要。面對密集的人流,高鐵站、機場等交通樞紐采用傳統的手持式“額溫槍”“耳溫槍”顯然難以滿足需求,不少地方都增加了高效的紅外人體溫度快速篩檢儀,以快速檢測出體溫異常的旅客。據介紹,這類設備利用紅外技術,能對大規模移動人群進行快速體溫測定,它們通過非接觸式紅外測溫方式,只需要在人流密集場所進行快速掃描,就能精準地完成人體溫度測定。進而再通過畫面上呈現出的不同顏色,直接判斷“異常溫度”。這種設備不但可以24小時不間斷工作,而且還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接觸性傳染的概率。
對于每天往來旅客數十萬計的火車站等交通樞紐而言,這些公共場所環境復雜,如果紅外檢測儀僅能判斷異常溫度,背景溫度或旅客攜帶的高溫物品很容易誤觸警報,浪費檢測的人力且阻礙通行效率。因此今年不少相關企業已經提出運用人工智能技術,精準識別檢測區域內的旅客,與周圍環境切割開來。
超算支持疫苗研發
隨著疫情持續,很多民眾也非常關心疫苗等相關藥物的研制進展。在此領域,中國近年來不斷發力的超算中心已經開始全力以赴。據介紹,無論是對病毒進行基因測序,找到病毒來源以及傳播宿主,還是研制病毒疫苗或者特效藥,超算中心都大有用武之地。例如傳統的新藥研發需在實驗室中對數百種藥物成分進行生物測試,這一過程往往要耗費不少時間,超算可以極大加速這個過程。此前在研制埃博拉病毒的特效藥時,英國科學家就利用超算運行專門的軟件,該軟件中記錄了100萬種藥物成分的數據,并且會將這些數據與埃博拉病毒的關鍵蛋白數據進行配對,最終找到能影響這些蛋白發揮作用的成分。然后再通過生物測試進一步驗證電腦選出的最佳成分。
目前中國多個超算中心正在發力協助中國疾控中心研發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科研人員正在利用超算進行靶點探尋、新藥篩選、先導物及試驗優化、藥理毒理等研究工作。例如1月24日中山大學藥學院羅海彬教授提出“需要大量計算資源進行抵抗新型冠狀病毒的藥物篩選和病毒突變預測”的緊急需求后,深圳超算中心迅速協調了大量計算資源。此外,很多企業也相繼宣布免費開放算力,支持病毒基因測序、新藥研發、蛋白篩選等工作,幫助科研機構縮短研發周期。
大數據也成為這次疫情管控的得力助手,當前運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進行精確翔實的數據歸集和分析,顯得尤為重要,能有效助力政府進行科學化決策。據介紹,各地利用大數據,可以分析疫情暴發后多少人流向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多少人流向內陸廣大農村,了解他們的分布態勢,從宏觀上預測多少人可能被感染,幫助政府決策物資投放和管控手段。同時還可以精確掌握散落在各地的隱性傳染者。例如基于大數據可以獲知在武漢華南海鮮市場關閉前,有多少曾去過那里的人,通過跟蹤他們的信息,進而獲得精準防控能力。
北京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地圖上線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防控形勢的日益嚴峻,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及北京市大數據中心堅決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緊急成立局內疫情防控大數據工作小組,充分發揮大數據強大的分析整合與實施能力,基于北京市衛健委發布的疫情數據信息,利用春節假期時間開發完成北京市疫情地圖,亞洲服務器,并于1月30日在北京市政務數據資源網上線試運行,積極應對北京市疫情防控工作。
疫情地圖通過可視化的地圖形式,directadmin漢化,在北京市政務數據資源網向公眾直觀展示北京市各區累計確診疫情病例、累計治愈數量及當前疫情分布等情況。同時,北京市政務數據資源網還將北京市衛健委疫情數據轉換為可機讀信息格式,提供數據公開與數據下載服務,方便相關企事業單位開展疫情數據的開發應用,力爭匯聚更多社會力量,攜手并肩,共克時艱。
上海遠程診療、診療數據上“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