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美國未來學家將大數據稱為“第三次浪潮的華彩樂章”。那時的他估計很難預測到,40年后的今天,中國正在借助大數據的力量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NCP)展開一場無硝煙的戰斗。
與所有新技術一樣,大數據也經歷了萌芽、成長、爆發等階段,從最初的被互聯網熱炒到最終被各國認可,如今借助5G、物聯網、云計算、AI等技術的不斷發展再次來到爆發窗口。
在疫情肆虐當下,大數據順理成章開始大展拳腳。不得不說,借助大數據對整個疫情進行防控,對整個社會而言是當務之急
日前,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局長韓夏充分肯定了基礎電信企業的大數據分析能力對于分析當前疫情情況、支撐疫情態勢研判和疫情防控部署起到的積極作用。下一步,工信部將加強協同,會同衛健、網信、交通等多部門,加強數據信息共享,通過多渠道、多種類、多維度數據的整合,提升大數據技術支撐疫情防控的能力水平。
追溯,大數據走過40年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數據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信息化時代,數據隨時隨地與我們相伴而行,“用數據說話”已成為認知世界的一種方法。
然而許多人對大數據的認知仍停留在 “它是一門技術,有很大的價值 ”,卻鮮少知道它已經擁有40年的發展與沉淀。
按照百度百科定義,大數據是無法在一定時間范圍內用常規軟件工具進行捕捉、管理和處理的數據集合,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優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
業內普遍認為,大數據最早出現在2008年,由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庫克耶提出,在他們編寫的《大數據時代》中,大數據指不用隨機分析法這種捷徑,而采用所有數據進行分析處理。
實際更早之前,1980年,歐洲服務器租用,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便在《第三次浪潮》一書中,將大數據熱情地贊頌為“第三次浪潮的華彩樂章”。而且在隨后的2002年,911事件之后,美國政府為阻止恐怖主義已經涉足大規模數據挖掘;2008年9月《自然》雜志在推出了名為“大數據”的封面專欄。
歷經28年漫長萌芽期之后,美國服務器租用,2009年大數據迅速成為互聯網技術行業中的熱門詞匯,各國政府開始意識到大數據的價值,嘗試擁抱大數據。
2011年12月,我國工信部發布的物聯網十二五規劃上,把信息處理技術作為4項關鍵技術創新工程之一被提出來,其中包括了海量數據存儲、數據挖掘、圖像視頻智能分析,這些是大數據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2-2016年,大數據時代正在悄然開啟,并終于迎來第一次發展的小高潮,世界各個國家紛紛布局大數據戰略規劃,將大數據作為國家發展的重要資產之一。
從2017年開始至今,大數據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政策、法規、技術、應用等多重因素的推動下,大數據行業迎來了發展的爆發期。如今,數據已成為企業發展戰略中的一枚重要“棋子”,在大數據的再次爆發期,企業若想跟上時代的腳步就必須張開雙臂擁抱大數據。
追問,如何點“數”成金?
未來誰掌握了數據,誰就掌握了主動權,而要想真正讓數據變成金礦,必須搭載產業快車。
來自中商產業研究院的數據顯示,隨著大數據在各行業的融合應用不斷深化,2019年中國大數據市場產值達到8500億元。2019年包括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產業轉型、數據資產管理、信息安全等大數據技術及應用領域都將面臨新的發展突破,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
未來,大數據技術應用將進一步加深,2020年產業規模有望突破10000億元。
電信運營商作為信息社會的綜合信息服務商,擁有天然的數據優勢,因為運營商的網絡系統與業務平臺中的數據詳細記錄了人們在現代化社會的信息指紋。
由于電信運營商的通信網絡鏈接了海量的人和物,每時每刻都在產生著新的數據。這些數據既包括電信用戶的基本信息,也包括他們的通信行為、社交活動、消費行為、位置軌跡等多種維度的數據。在數據完整性、連續性、豐富性上有著其他任何行業都無法比擬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