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是新時代的“數字寶礦”,是當今世界最有價值的戰略資源。
2014年3月,大數據首次寫入中國中央政府工作報告;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正式提出“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推進數據資源開放共享”;2018年5月,習近平在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的致辭中指出,要全面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助力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在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國家領導人指出:“大數據是信息化發展的新階段”,并做出了“推動大數據技術產業創新發展、構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運用大數據提升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運用大數據促進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實保障國家數據安全”的戰略部署。
據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大數據產業規模達到4700億元,同比增長30%;2018年中國大數據產業規模突破6000億元;2019年,在5G、邊緣計算、人工智能以及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下,數據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大數據產業發展日益壯大,域名購買,隨著國家政策激勵以及大數據應用模式的逐步成熟,預計未來幾年中國大數據市場仍將保持每年30%以上的快速增長。
國家大數據戰略實施后,貴州省、京津冀、珠江三角洲、上海市、河南省、重慶市、沈陽市、內蒙古自治區先后被列入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
貴州省發布了《貴州省大數據戰略行動2020年工作要點》,提出實施數字經濟提升行動、實施“一云一網一平臺”提升行動、實施數據創新應用行動、實施大數據助力大扶貧行動、實施新技術融合賦能行動、實施保障體系強化行動“六大行動”;京津冀地區三地政府分別制定并發布了促進云計算、大數據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初步形成各示范區產業特色,示范區之間的產業協同逐步形成,大數據產業聚集格局也逐步顯現;重慶市大數據發展局緊扣“應用”“發展”和“管理”職能開展工作,出臺《重慶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方案(2019—2022年)》等相關政策,為大數據應用發展繪制了“施工圖”、明確了“責任書”、提供了“三尺法”,形成“三位一體”推動大數據應用發展的新格局;珠三角地區依托廣州、深圳等地區的電子信息產業優勢,發揮廣州和深圳兩個國家超級計算中心的集聚作用,在騰訊、華為、中興等一批骨干企業的帶動下,逐漸形成了大數據集聚發展的趨勢;長三角地區依托上海、杭州、南京,將大數據與當地智慧城市、云計算發展緊密結合,吸引了大批大數據企業…
以貴州、重慶為中心的大數據產業圈,雖然地處經濟比較落后的西南地區,但是貴州、重慶等地依托政府對其大數據產業發展提供的政策引導,積極引進大數據相關企業及核心人才,力圖占領大數據產業制高點,帶動區域經濟新發展;
此外基于京、津、冀、黔兩個示范區四地之間在多方面存在的差異和互補問題。為了打破相對孤立和封閉的產業環境,四地建立大數據專業人才聯合培養與輸送機制,積極推進跨地區、跨校、跨院系、跨專業交叉培養方式,幫助數據工程師等專業人才和兼具多學科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實現跨區域流動。
雖說八個國家大數據試驗區確立之后,其他地區依據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相繼加入到發展大數據產業的行列中來,大數據產業的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在這一過程中由于地區區域差異以及經濟發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導致我國大數據應用存在業務類型不均衡、地域分布不均衡、行業分布不均衡的問題。
業務類型不均衡,大數據融合應用主要集中在外圍業務上,而核心業務方面的滲透程度還有待提高。大數據分析在產品設計、產品生產、企業供應鏈管理等核心業務的應用比例有待提升,大規模應用尚未展開。
地域分布不均衡,大數據融合應用在地區之間發展不均衡,各地大數據應用發展程度差距較大。受經濟發達程度、人才聚集程度和技術發展水平影響,大數據應用的產學研力量仍主要分布在經濟發達地區,其中北京、上海、廣東是發展的核心地區,這些地區擁有知名互聯網及技術企業、科技人才、國家強有力政策支撐等良好的信息技術產業發展基礎,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產業業態,且產業規模仍在不斷擴大。中西部地區大數據應用市場需求大,但發展水平仍較低。據相關數據顯示,北京大數據產業上市企業數量多,達到了37家。其次,廣東為21家。上海則為10家,其余省份的大數據上市企業均在10家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