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年初的新冠疫情席卷全球至今仍未平復,隨著時間的推進,這場疫情對社會等方方面面的影響慢慢顯現。比如,人們越來越習慣線上的活動,線上會議、線上購物等,線上活動的大量增加為大數據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礎,美國站群服務器,直接推動大數據市場的高速成長。另一方面,各地興起的“新基建”熱潮,既為大數據應用準備了充足的“原料”,同時也為大數據創造出更為豐富的場景,進一步推高了大數據市場的熱度。
種種跡象顯示,大數據市場在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穩定發展,正迎來新一輪的發展高峰。這對于那些始終堅守在大數據市場、一直緊跟用戶需求、不改初心潛心打磨產品和技術的公司,無疑是最好的回報,而中科曙光正是值得收獲這份回報的一家公司。
大數據誕生之初市場曾一片紅火,爆發性增長的數據、人們對新興技術的追逐,推動大數據市場的快速增長,大批初創公司應運而生,其中有Hadoop三巨頭之稱的Cloudera、Hortonworks、MapR最為亮眼。不過,這幾家公司都后勁不足,如今MapR被HPE買下,Cloudera和Hortonworks合并。這三家公司的命運引發了部分人對大數據市場的擔心,尤其是隨著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的興起,不少人的關注點轉向這些熱門技術,大數據市場熱度明顯降低。
實際上,大數據市場熱度的降低并不意味著它被市場淘汰,反而是其走向成熟的標志。在數字經濟日益重要的今天,大數據猶如數字經濟的和“血液”,它雖不在聚光燈下,但卻是“幕后英雄”,在各行各業中無不在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特別是,2020年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大數據技術對疫情發展的實時跟蹤、重點篩查以及有效預測等工作發揮著重要作用,讓更多人看到了大數據的價值。
應該說,經歷過市場炒作期的大數據已經趨于成熟,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大數據技術趨于成熟。早期大數據解決方案主要建立在Hadoop技術路線之上,由于開源產品其成熟本身需要時間,同時,配套工具、產品也需要時間來打磨完善,比如后來Spark、Flink等的出現極大地豐富了用戶的選擇。
其次,生態成熟。生態成熟表現在產業鏈的完整,分工細化,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技術、工具提供方和應用解決方案開發方各司其職,共同滿足用戶需求。
第三,萬物互聯提供海量的數據和越來越強大的計算能力為數據處理和分析提供了數據基礎和技術支持。比如,英特爾® 持續不斷提升至強處理器性能,專門為AI和大數據應用優化其指令集等,使得計算性能不斷提升,同時成本不斷降低。
另外,“新基建”對大數據市場的推動作用也值得一提。“新基建”本質是基礎設施的數字化和智能化,對大數據產業的影響首先體現在更多的連接、更多的數據(因為有5G、有更好的網絡);其次是提供更加豐富的應用場景;第三,推動相關技術本身的進步。當然,大數據反過來也為“新基建”提供支撐。
最后,大數據產業的成熟還體現在用戶需求逐漸趨于理性,更加關注提質增效,大數據進入實體經濟,與工業、農業等各行各業在深度融合。
市場堅守者
在大數據市場,中科曙光是堅定不移的堅守者,從大數據這個概念的興起到現在,中科曙光一直在大數據領域默默耕耘,歷經10多年不斷的探索而初心不改。
中科曙光與大數據結緣早在2004年,當時有一支技術研發團隊對海量數據處理的相關前沿技術進行研究,后來該團隊的一些核心成員加入了中科曙光。2009年中科曙光首次發布的海量數據處理平臺就與這些研究成果有關。后來中科曙光在這個平臺的基礎上整合了更多大數據的技術能力,在2012年發布了名為XData的大數據智能引擎,它是中科曙光大數據產品線的拳頭產品,目前已經發展到第六代。
此外,中科曙光還聯合合作伙伴一起共同對一些核心大數據技術進行探索和合作,進一步完善了中科曙光的大數據解決方案。
在公司戰略層面上,中科曙光也始終沒有離開過數據。先是在2015提出了“數據中國”戰略,宣布向“信息+數據管理服務供應商”轉型。到2016年中科曙光又提出了“數據中國加速計劃”,2017年提出了“數據中國智能計劃”。雖然不同時間戰略有所調整,但對數據的重視卻是有增無減,致力于讓數據變成智慧知識和智能服務能力,從而更快實現讓全社會共享數據價值的大愿景一直沒有變。
“1+4+N”的大數據戰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