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總量來看,作為信息產業強省的廣東、江蘇繼續引領全國數字產業化發展,第二梯隊則為北京、浙江、上海、四川、福建、湖北等地。
隨著《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十四五”規劃建議)公布,多個省份在近段時間陸續發布了各自關于“十四五”規劃的建議。
據時代財經觀察,目前北京、上海、浙江、湖北等十多個省份已經公布了相關建議。其中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不少省份均紛紛布局了數字經濟的發展。
11月份公開的“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指出,“發展數字經濟,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是作為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的目標之一。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盤和林認為,數字經濟是“十四五”規劃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亮點。
“不僅僅是疫情的原因,實際上全球經濟的數字化趨勢已經很明顯。一方面,當信息化達到了一定程度之后,自然而然地往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去拓展。另一方面就是新一代信息技術例如5G、區塊鏈的出現,以及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日趨完善。”盤和林在16日向時代財經表示,在“十四五”期間,數字經濟將會有很大的突破,以新基建為代表,在“十四五”期間將實現基本完善。
《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0)》顯示,2019年中國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達到35.8萬億元,占GDP比重達到36.2%,占比同比提升1.4個百分點。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技術團隊預測,2020-2025年,中國數字經濟年均增速將保持在15%左右,到2025年數字經濟規模有望突破80萬億元。
而從目前來看,數字經濟在國內的發展呈現出東部地區領頭,中西部后起的姿態。根據上述白皮書顯示,亞洲服務器,各地區數字經濟與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具有較強的正相關性,數字產業化發展與地區產業結構密切相關。
時代財經梳理發現,從總量來看,作為信息產業強省的廣東、江蘇繼續引領全國數字產業化發展,2019年數字產業化增加值均超過1.5萬億元。第二梯隊則為北京、浙江、上海、四川、福建、湖北、河南、重慶、安徽、陜西,數字產業化增加值均超過1000億元。
浙江省還在“十四五”規劃的建議中明確提出了“數字經濟增加值占全省生產總值比重達到60%左右”的目標。這意味著在接下來的五年,浙江省將深入實施數字經濟“一號工程2.0版”,實施數字經濟五年倍增計劃。
值得注意的是,繼深圳、蘇州在今年試點數字人民幣之后,浙江在其“十四五”規劃的建議中也提出了“爭取數字人民幣試點”的目標。
而另外兩個數字經濟大省廣東以及江蘇,盡管目前還沒有披露“十四五”規劃的建議,但在近段時間,這兩個省份在數字經濟上的部署也十分頻繁。
廣東省在11月份發布了《廣東省數字經濟促進條例(征求意見稿)》,顯示數字經濟的發展將聚焦在新一代移動通信網、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等通信網絡基礎設施,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基礎設施,以及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等算力基礎設施。
同月,廣東省還印發了《廣東省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工作方案》,明確指出要把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為“全球數字經濟發展高地”,到2022年,全省數字經濟增加值力爭突破6萬億元,占GDP比重超過50%。
而在11月12日,江蘇發布了《關于深入推進數字經濟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為《意見》)。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池宇表示,數字產業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先導產業,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技術、產品、服務和解決方案支撐。為落實《意見》,江蘇正加快研究制定《江蘇省數字經濟加速行動實施方案(2021-2023)》。
盡管目前已有多個數字經濟大省正在相互追趕,但從近年來看,中西部在數字產業上取得的成績也有目共睹。“像貴州的大數據在近年來是突飛猛進。”但盤和林也表示,中西部在數字經濟上還有待完善的地方。
貴州省方面透露,在“十三五”期間,貴州的數字經濟增速連續五年全國第一,吸納就業增速連續兩年全國第一,區域創新能力在全國從2015年的第22位上升到2019年的第1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