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你不是因為你有錢,而是因為你“熟”!
其實除了電商購物,點外賣、訂酒店、訂機票,買電影票都可能發生“殺熟”。而上述提到的這些,幾乎美團都有涉及,大數據殺熟的誘惑實在太大,于是美團最近兩天深陷大數據殺熟質疑的困擾。
12月17日,一篇名為《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的文章刷屏,該文作者基于自己點外賣的經歷發現,在美團上的同一家店鋪,用同一個配送地址,在同樣的時間點單,會員比非會員的配送費更高。文章中稱,本以為開通外賣會員會省錢,但附近幾乎所有外賣商戶的配送費都比非會員高1-5元。
一時間,買了美團會員的“打工人”覺得感情受到了傷害,在微博、知乎、黑貓投訴、朋友圈里發出了聲淚俱下的“控訴”:“價格歧視”、“割會員韭菜”、“吃相難看”。同時,#美團被爆殺熟外賣會員#迅速登上當日微博熱搜榜第五名。
實話說,美團的態度還是比較誠懇的:道歉,成立團隊了解問題,解決問題。其實的就留待時間檢驗吧。
實際上,本文成稿是在美團發生這件事之前,寫作目的也不是深扒美團的大數據殺熟。而是在智能技術和大數據廣泛應用的當下,面對誘惑,去考驗創始人的人性,去考驗一家商業企業的人性,未必合適。數據和技術是中性的,,但最終的走向卻讓人深感憂慮!!!
以下是思考全文:
現在智能技術和大數據廣泛應用在互聯網行業中,個人信息被濫用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了。人們似乎已經習慣了依照個人信息訂制的廣告推送,也習慣了自己的隱私數據在外“裸奔”。但隱私數據的現狀,卻沒有最壞,只有更壞。
12月5日,中國裁判文書網公布一份判決書顯示,北京某網絡公司負責人朱某找到金立子公司致璞科技,由朱某開發木馬病毒,金立負責在手機出廠前植入到手機中。植入這種“拉活木馬”的病毒之后,手機就變成了可以被黑客遠程操控的“肉雞”。用戶無法想像,一些不法廠商,已經把在手機出廠前植入病毒當成一種常規操作。
一方面是無良廠商收集乃至沒有底線的竊取用戶數據,另一方面是一些人還在用收集來的數據進行算法操縱。這背后是國內隱私數據保護的缺失,亟需完善。
但是,我們真的無法改變現狀,任由機器控制我們的一切嗎?或許如同電影《終結者》曾經給我們演示的那樣,改變,就將從今天開始。
讓人不安的數據
一直在北京市望京地區工作的王昕(化名)是一個輕度數據控厭惡者。一些電商網站根據她的用戶信息進行的廣告推送,王昕從不點開。但這種厭惡還是隨著各類應用的推送,而在不斷加深。
冬日里白天短,天黑的早,這讓身處偏僻小區的王昕不得不選擇網約車出行。一是公司規定用網約車有一定的報銷額度,二是這樣算下來也確實實惠。于是,幾年過去了,王昕的手機換了三、四部,但手機上總是至少有兩家網約車平臺,方便她約車。
讓王昕記憶猶新的是,兩年前,她打開某網約車平臺,輸入上車地點后,突然發現平臺顯示的下車地點處出現一行小字,正是她家小區地址,也是她經常輸入的下車地址。這讓王昕心有余悸,不斷曝出的用戶信息泄露的新聞,讓王昕感到隱隱的不安。
從此王昕選擇了跟網約車平臺玩捉迷藏,不斷把自己下車的地點在公司和家附近變化,公司所處的園區和家所在的小區,再也沒有在網約車平臺上出現過。
盡管如此,王昕還是感到了無奈。她發現用了一款APP后,在沒有打開任何應用而只是開機的狀態下,她和同事或家人談話中提及的商品,就會在電商平臺推送的廣告中出現。盡管王昕迅速刪除了這款APP,但她還是感慨:自己這么小心翼翼,卻并不能避開個人信息的泄露。自己也無法弄清楚,電子設備里到底有多少陷阱在等待著她。
事實上,一些有心的用戶,對于數據隱私的抗爭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政策層面對此也有動作。2020年3月6日,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正式發布《信息安全技術個人信息安全規范》,并于2020年10月1日起實施。
王昕對于信息泄露非常敏感,而性格大條的周洋(化名)卻遇到了不少怪事。一次周洋打開好久沒用過的訂票APP,迅速彈出了一個要求周洋授權同意APP采集用戶信息的協議,當周洋選擇拒絕時,此訂票APP也做出了讓周洋無法繼續應用此APP的反應。無奈之下,周洋只好選擇同意。而在另一款移動運營商的APP中,周洋發現了同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