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要推進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市場化改革。早在2020年4月出臺了《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十四五”時期,如何通過進一步充分發揮要素潛力來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更好地釋放新潛能、培育新動能、激發新活力?社會各界人士紛紛建言獻策。
關鍵
優質資源要素自主有序流動
“五中全會強調要素市場化改革,與4月份中央出臺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一脈相承。對北京而言,國內服務器租用服務器托管,促進人才、數據、技術、資本等優勢資源要素自主有序流動、實現市場化配置,既是新時代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行動綱領,又為北京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北京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徐逸智認為,創新創業的關鍵是科學家、企業家能否自主有序便利地通過市場獲得其所需的生產要素,以提升科技創新活動、商品服務生產的質量與效益,增強科技生產經營活動成果與最終消費的適配性,進而形成經濟的良性循環,這也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著力點。
數據
激發數據要素紅利
數據已成為影響新一輪全球競爭的關鍵要素。北京云集了大量數字經濟企業,信息與通信技術領域主板上市企業數量排名第二,互聯網百強企業數量排名第一……5G等數字技術能否進一步激發首都蘊含的巨大能量?多位建言人表示,北京數字經濟發展潛力巨大,憑借先進數字技術、企業活力、自貿區政策等優勢,“十四五”時期數字經濟將全面發力。
北京數字經濟發展走在全國前列,初步測算2019年占GDP比重38%左右,居全國首位。2020年9月本市發布了促進數字經濟發展“1+3”政策,加強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的頂層設計。北京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劉秀如認為,“十四五”時期,本市數字經濟規模將進一步擴大,數字技術的擴散程度將進一步提高,數字生態的競爭優勢將進一步凸顯,數字安全的底線將進一步增強。要加強智能交通、智慧醫療、便民服務和城市管理等應用場景建設,推動數字貿易試驗區、大數據交易所和數據跨境流動監管建設發展,將北京打造成全國數字經濟發展的先導區和示范區。
加快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
國家信息中心副研究員趙睿斌認為,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是大勢所趨,抓住了數字經濟,就能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要加快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集成融合,催生一批在線新經濟爆發點,增強數字經濟新實體的集聚和放大作用。他建議,“十四五”時期,一是大力推進企業數字化轉型,通過技術、資金、平臺支持和引導企業數字化改造,加快企業“上云用數賦智”。二是在亦莊、順義等地區,聚焦先進智造細分領域,遴選一批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加快智能制造關鍵技術裝備的集成應用,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生產智造中心。三是大力支持在線教育、互聯網醫療、遠程辦公、云上會展等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持續培育一批數字經濟領域領軍企業和單項冠軍企業,加快形成高端數字經濟新興產業集群。
全力構建數字化生態
北京恒華偉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陳顯龍認為,數據改變了傳統經濟供求的結構,未來的競爭是生態系統之間的競爭。不少在京企業已經著手向深度挖掘數字資源的內在價值,打造數據供應鏈入手,開拓企業發展新局面。他建議,“十四五”時期,搭建平臺企業與中小微企業對接機制,建設一批跨行業跨領域的數字服務聯合體,引導技術、數據、人才、資本等關鍵要素匯聚交融,形成產業鏈上下游和跨行業融合的數字化生態體系。此外,還需要健全數字領域法規與政策體系,加快5G、大數據平臺等新型基礎設施布局建設,推動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賦能改造。
提升政府數字化治理能力
有市民反映,當前信息跑路遭遇“梗阻”,群眾跑腿、服務資源碎片化現象仍然存在,數字經濟監管模式尚難以滿足發展需要。北京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所改革部副部長唐文豪建議,要加強數字政府建設,讓百姓少跑腿、數據多跑路。一方面,要用科技創新賦能,推廣5G、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等技術在城市運行中的應用,探索以數字技術為支撐的城市治理新路子。積極推動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和遷移上云,優化、再造政府服務流程,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創新政務服務模式,不斷提升“互聯網+政務服務”信息惠民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對于新經濟要堅持包容審慎的治理理念,探索在智能汽車、互聯網教育、互聯網醫療等重點領域制度創新,建立“監管沙箱”制度,實行“等一等、看一看”,推動建立更具彈性的包容審慎監管機制。
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