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懲一批網絡黑灰產業鏈犯罪,決不讓網絡空間成為法外之地。”“通過依法公正裁判為數字經濟發展和技術創新明晰規則,引導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在法治軌道上健康有序發展。合理確定平臺責任和行為邊界,促進平臺經濟、共享經濟依法規范發展。”今年全國兩會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有關網絡空間司法治理的內容引發關注。
電信網絡詐騙、網絡傳銷、網絡賭博、盜刷流量、流量劫持……近年來,許多新類型的違法犯罪或矛盾糾紛,都緊緊依附于技術發展,與互聯網相伴而生。面對不斷創新迭代的互聯網新技術、新業態,如何發揮司法審判職能作用,懲治網絡犯罪,化解互聯網領域矛盾糾紛,從而促進數字經濟健康發展?記者進行了采訪。
嚴懲網絡犯罪,凈化網絡空間
互聯網的虛擬性、隱匿性,使一些人抱著僥幸心理鋌而走險,一些行為不僅挑戰誠信底線,違背公序良俗,違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且涉嫌違法犯罪,危害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危害公平競爭的交易秩序。
最高法審委會副部級專職委員劉貴祥說,電信詐騙利用網絡跨境作案,不僅詐騙錢財,還帶來次生危害,例如導致被害人停工停產,養老金、救命錢被騙,生活陷入困境,尤其是針對在校生的網絡詐騙,社會危害極大,人民群眾深惡痛絕。
近年來,人民法院與各有關部門形成強大合力,綜合施策,重拳出擊,集中打擊,打斷上下游鏈條,開展“凈網行動”,不讓網絡電信詐騙成為犯罪分子非法牟利“致富”的溫床,取得明顯成效。
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期間,以陳文雄為首的詐騙團伙于菲律賓的某酒店內通過冒充國內公安機關或者通信管理機關工作人員,引導被害人下載名為“人民檢察院清查程序”木馬病毒,登錄虛假釣魚網站的方式,獲取被害人銀行卡信息,然后以“資金清查”為由,騙取被害人錢財。通過上述方式騙取被害人人民幣共計2200萬元。河北省石家莊中院一審判處被告人陳文雄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二審依法審理,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這是人民法院嚴懲網絡犯罪,依法審理的一起特大跨境電信詐騙案。去年,全國法院共審結電信網絡詐騙、網絡傳銷、網絡賭博、網絡黑客、網絡謠言、網絡暴力等犯罪案件3.3萬件。
2018年3月以來,王艾等6人在明知實名認證的微信號屬于公民個人信息情況下,利用微信群非法買賣微信號獲利100.48萬元。2020年7月30日,陜西渭南市澄城縣人民法院一審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判處被告人王艾等6人5年至8個月不等有期徒刑,directadmin授權,并處罰金。
“該案是陜西第一起因買賣微信號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典型案例。侵犯個人信息是要負刑事責任的,人民法院嚴懲侵犯公民財產和公民個人信息的犯罪,該案的審理為保護個人虛擬財產積累了經驗。”辦案法官說。
促進新模式新業態依法規范發展
互聯網平臺經濟是近年來發展迅猛的新經濟組織方式,對于優化資源配置、推動產業升級、拓展消費市場尤其是增加就業,都有重要作用。
然而,技術前進一小步,管理難度增加一大步。網絡平臺通過通信功能、社交功能、信息功能、大數據功能和移動共享功能等,改變了傳統意義上的勞動力市場和勞動關系。新的業態也產生了新的矛盾糾紛,互聯網平臺用工就引發了大量糾紛案件。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外賣騎手達到600萬,快遞從業人員約350萬,直播主持人約1000萬,滴滴駕駛員270萬,每一個從業者的背后都是一個家庭,保護這些從業者的合法權益尤為重要。”最高法副院長賀小榮說,人民法院通過制定司法政策和審判案件,保障平臺支撐的外賣快遞、網約車、網約代駕、直播帶貨等業務的健康有序發展,樹立平臺企業的規范意識、秩序意識。
“平臺從業者與傳統勞動者不同,他們沒有固定的工作場所和工作時間,工作安排相對自由,工作場所流動,勞動時間和勞動空間趨向松散。人民法院審理相關案件時,對于平臺與從業者之間能否構成勞動關系,要根據勞動者的工作時長、工作頻次、工作場所、報酬結算、勞動工具,企業對勞動者的監督管理程度、懲戒措施等因素來綜合認定。構成勞動關系的,應當依法保障這部分人的勞動者相關待遇。”賀小榮說,下一步,最高法將在廣泛調研和聽取社會各界意見的基礎上,制定出臺審理外賣快遞等相關案件的司法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