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合肥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強審的重要指示精神,積極創新大數據環境下的審計方式和工作模式,賦能審計高質量發展,多篇數據審計案例被審計署作為典型案例引用。
聚焦頂層設計,健全工作體系
印發了《中共合肥市委審計委員會關于推進科技強審建設的實施意見(試行)》,將審計信息化納入政府電子政務建設體系和信息系統建設總體規劃,明確5方面12條重點任務,在政策制定、項目建設、資金投入、體制創新等方面給予支持保障。市審計局印發了《數據分析團隊管理辦法(試行)》《電子數據管理制度》等文件辦法,設立量化細化考核指標,建立健全激勵和倒逼機制。強化系統建設。積極支持“金審工程”等審計系統建設,有序建設審計數據分析網、審計內網,改造審計專網,實現主要信息系統在市、縣兩級審計機關統一應用。各級各部門在發展電子政務和開發業務信息(管理)系統時,加強與審計應用系統的銜接,為審計信息化建設發展預留空間和數據接口。強化隊伍建設。加快審計科技人員力量建設和配備。支持審計機關根據審計項目實施需要,運用向社會購買審計服務和聘任專家的方式,解決審計急需的科技人才需求。審計機關出臺具體辦法,切實提高大數據專業人員素質。目前,全市審計機關通過計算機審計中級92人,入選全省審計機關審計業務骨干人才18人,總數均位居省轄市首位;推行業務主審、數據主審“雙主審”模式,成立財政等7支48人功能型數據分析團隊。強化追責問責。各級各部門切實推進審計信息化系統建設,依法、及時、準確、完整地提供與本單位、本系統履行職責相關的電子數據信息。對于限制向審計機關提供電子數據和開放計算機信息系統查詢權限的有關規定,及時修訂或廢止。對向審計機關對有意設置障礙、推諉拖延的,進行批評和通報;造成惡劣影響的,歐洲服務器租用,嚴肅追責問責。
聚焦關鍵環節,深挖數據富礦
堅持數據先行,全面加強審計技術創新,夯實基礎工作。注重數據歸集。建立各級審計數據中心,推進各類數據整合和標準化,提高標準數據的質量和可用性。目前,市級審計數據中心,已儲備數據庫表3萬多張,數據總量8千萬條;歸集了財政、公積金、稅務等20多個行業的業務數據,以及市直217家一、二級預算單位,最長13個會計年度的財務數據。建成政府投資審計管理系統,目前系統已歸級管理建設項目896個,單項工程9417個。注重數據共享。依托市數據交換共享平臺,按需共享全市數據信息和相關資料。2020年度,市審計局向市數據交換共享平臺征集數據需求39項,訂閱、映射、使用最新工商法人等信息435萬條。在全市審計機關內部,建立數據獲取通道和查詢模塊,初步實現各類數據供共建、共享、共用。注重模型建設。根據審計發現的問題,結合實戰需要,將審計人員工作思路和經驗方法,分析提煉成審計腳本語句模型。通過對腳本編譯執行,有益于快速檢索并鎖定審計疑點。目前,已建成坐收坐支、虛列支出、超范圍發放資金補貼等模型30余個。注重數據安全。強化各類信息系統安全防護,開展審計建成系統等級保護定級、備案和測評工作。
聚焦實戰運用,站群服務器,堅持靶向發力
將“大數據”理念和技術貫穿審計工作全過程,在深度學習運用人工智能、物聯網、無人機等前沿技術上實現新突破。突出數據分析技術運用,加強重點核查。堅持以“總體分析、發現疑點、分散核實、系統研究”為原則,加大業務數據與財務數據、單位數據與行業數據以及各領域、各層級、各系統之間數據的綜合比對和關聯分析力度,加強對重點領域、重點事項、重點內容的核查。突出BIM技術探索運用,推進審計前置。以建筑工程項目中的各項信息數據為基礎,建成專門模型,模擬建筑物的三維幾何信息和規劃立項、建設進度、材料價格等信息,提前發現問題隱患,精準提出審計建議,更好更優地服務重點工程建設。
在合肥市等離子醫學中心項目中,審計組建立審計全過程跟蹤機制,在土建、安裝等建成的專業模型中,開展應用碰撞檢查,發現預留孔洞不規范等14項問題,及時精準提出了優化設計方案。突出無人機與信息技術疊加運用,做到科學計量。采取“信息技術+”的方式,大力探索無人機技術在審計項目中的運用,用新技術當好審計人員的千里眼。新站區河東水庫生態修復景觀二期園林項目,施工內容涉及不規則廣場鋪裝、綠化面積52萬平方米,涵蓋綠化、景橋、排水等多項內容,常規的測量方法難以開展精準審計。為此,審計組以無人機拍攝為依托,疊加使用圖像處理等技術,科學測算了工程量。該項目審計核減金額378萬元,核減率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