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見的肥肉,終究照舊沒能吃到口。這恐怕是許多醫藥電商創業者當下最大的感覺。
從2013年開始,醫藥電商開始發力。在互聯網創業者看來,醫藥本錢低、利潤大、生意業務環節繁瑣,是一個值得“顛覆”的行業。
按照中康CMH統計,2015年海內處方藥市場約為1.2萬億元,OTC(非處方藥)市場2000億元;而在美國,早在2013年,醫藥電商就占整體醫藥銷售的30%閣下。也就是說,假如中國醫藥電商也能做到美國的局限的話,一年的產值將高出6600億元,誰能不眼饞這塊蛋糕呢?
可是,賽馬圈地幾年后,無論是互聯網創業者,照舊阿里巴巴這樣“進擊的巨人”,都不得不放慢醫藥電商的腳步。看起來近在咫尺的金礦,被橫亙的天塹阻隔。當許多醫藥電商名譽貿易模式終于好像要“跑通了”的同時,“品控”成為壓垮醫藥電商的最后一根稻草。
“步入隆冬”
5月18日,送藥O2O藥給力,因“融資和公司資金壓力”,1小時送藥上門業務已經遏制;7月29日下午,天貓醫藥館向平臺上的商家宣布了《2016年8月1日遏制95095藥品在線生意業務成果》的通知,并于2016年8月1日起遏制藥品在線生意業務成果;8月15日,有媒體連續曝出“尋醫問藥裁人50%以上”的動靜。
陪伴此前“就醫160”的裁人風浪,互聯網醫療進入成本隆冬的概念風行一時.....
事實上除了B2B,醫藥電商還沒有找出可以或許可一連盈利的貿易模式。假如說這就是冬天,那么間隔春天的時距離斷也太短了。事實上,醫藥電商不久前才獲得國度政策培植,方才開始賽馬圈地。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宣布的《關于努力推進“互聯網+”動作的指導意見》中指出,各級種種醫療機構要努力操作移動互聯網提供在線預約診療、候診提醒、劃價繳費、診療陳訴查詢、藥品配送等便捷處事,之后不久的新聞宣布會又提出,醫藥電商的跨界融合與成長,將是藥品零售行業將來處事模式轉型的要害。
自此,醫藥O2O在政策庇佑知悉,搶灘市場,會合發作。
醫藥O2O主要分為三種:
1、輕資產型,譬喻藥給力——與傳統藥店相助,一手從App接訂單,另一手將訂單分派到四周的線下藥店;配送人員主要是藥給力輔佐藥店招募和培訓。
2、重資產型,譬喻叮當送藥——在背后的品牌機關支持下,主打配送藥品實時性的需求。
3、自建物流型,譬喻快方送藥——組建完善的配送體系,用帶冰盒的保溫箱運送藥品;配送員先容,打包盒有GPS系統,記錄藥品溫度、濕度以及是否打開過,用戶端可以跟蹤。
與餐飲O2O和對比,醫藥O2O更低頻,可是對藥物的品質以及應患者需求所能發生的處事要求更高。以上三種模式比擬下,自建物流的快方送藥能在配送進程中將品控做到最佳,且對付消費者來說,無論是產物包裝、人員素質照舊蹊徑籌劃,自建的物流團隊都更具優勢。
另外,國度食藥監總局在“網絡購藥消費提示”中指出,今朝普通快遞公司的打點程度和條件還達不到藥品配送質量要求,快遞藥品在途風險難以管控,呈現藥品質量問題難以界定責任,因此送貨人該當是藥店本身的配送步隊。
所以醫藥電商O2O在藥品保真的前提下還要辦理配送環節的品控問題,那么如安在自建送配送體系的高人力本錢環境下想步伐壓低藥品銷售本錢,又成了另一個問題。
除此之外,由于線下藥店機關麋集,用戶買藥的便捷性不存在堅苦,且藥品與其他產物差異,用戶的目標性很是明晰,很難通過爆款來發動其他產物的銷售,縱然通過計生用品和保健品來發動,也無法與大型的電商巨頭抗衡。一旦傳統O2O模式的用度的津貼不存在,用戶的需求很大概就像潮流一樣退去,不再轉頭。
在醫藥B2C方面,阿里康健、1號店、八百方等平臺B2C仍是消費者的首選。在取得互聯網藥品生意業務處事資格證書的實體藥店(自營B2C)可以繼承通過互聯網直接向消費者銷售藥品的環境下——京東、天貓已相繼通過相助、收購等方法,或矜持C證,或與持有C證的售藥企業成立接洽,但愿能延續本身的線上醫藥零售業務。
對此,京東方面正式整合推出頭向財富鏈上下游相助同伴及暢通渠道的“京東醫藥B2B分銷平臺”,以及為消費者提供自營非處方藥(OTC)和康健保健產物的“京東大藥房”業務;阿里康健更是以1680萬元人民幣收購實體零售企業“五千年醫藥連鎖”,并入駐天貓,算是“接棒”了天貓的藥品第三方平臺,開啟自營之路。
但“天貓醫藥館”為代表的互聯網第三方平臺網上零售試點的竣事,好像預示著平臺B2C已經步入瓶頸期,成為醫藥電商進入冬天的又一佐證。
跑通了模式,卻被品控撞了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