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處彌漫的川音,家家戶戶飄出的花椒辣椒香味,進入北京海淀區的后廠村,總會讓人有種誤闖某個川渝小鎮的錯覺。在西北五環外的后廠村曾經以“搬遷”聞名。幾年前,住在這里的以搬遷為業的重慶人險些占據了整個北京搬遷市場的半壁山河,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搬遷村”。
幾年來,后廠村的重慶人來來逛逛,根基上保持了千人的局限。網約車鼓起后,從2015年6月7日“第一個吃蛋糕”的重慶老鄉賺到了錢,這里逐漸從“搬遷村”釀成了“快車村”。跟著網約車平臺“溢價”制度徐徐收緊和嘉獎津貼低落,到2016年11月12日,后廠村的大部門快車司機再次轉行了。前后524天的時間,胡同的茶樓曾因司機們忙于賺錢而備受荒涼,如今這里的麻將的聲音響得比以前更早、時間也更長了。
海淀后廠村里的“重慶叢林”
40歲的重慶人丁朝全是后廠村的一名快車司機。下午5點前倉皇吃了晚飯,丁朝全套上玄色棉衣,揣一包煙,拎一壺茶,像平時一樣,抓起車鑰匙從后廠村的胡同里拐出,籌備出車。
拐出胡同口是西北旺二街,丁朝全的車停放在這條路朝南的路側。階梯雙方,還停放著數十輛渝牌和京牌的小轎車。丁朝全說,這些車根基上都是網約車。
10月底,來自北京交通大學交通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調研的最新數據顯示,“滴滴出行”在北京市的總注冊司機數已高出150萬,丁朝全和他的重慶老鄉們正是這150萬雄師中的一部門。
24小時的一個周期內,快車平臺結算出的接單金額顯示,丁朝全收入547元,刨除245元的油錢,這一天,丁朝全掙了302元。不外丁朝全照舊搖了搖頭:“和去年熱火的時候比起來,這個數差了兩三倍。”
丁朝全2015年6月注冊成為一名快車司機,在此之前他開了6年黑車,更早的時候他和浩瀚老鄉一樣在后廠村做搬遷生意。
丁朝全印象里,從1993年開始,老家重慶彭水縣新田鎮不絕有村民在“探路人”的教育下一波一波涌向北京的搬遷市場。上世紀90年月初,一批村民遠離老家闖蕩北京干起了搬遷工,當地老板出車有資源,村民們出人力領工資。跟著時間推移,最早一批積累了人脈和市場的搬遷工轉型做了老板:買幾輛貨車,雇一批重慶老鄉當工人。
從此的多年里,依托同鄉干系,重慶彭水縣的村民們一帶一走出川渝小鎮,慢慢占據北京搬遷市場的半壁山河。爾后廠村,也徐徐成為重慶老鄉們在北京的聚點,成了名副其實的“搬遷村”。
據村民們自行統計,租住在“搬遷村”里從事搬遷事情的重慶彭水縣人至少高出1000人,而搬遷用的貨車和面包車一度高出500輛。
“搬遷村”的首個快車司機
跟著越來越多的重慶人涌入北京,搬遷市場的“蛋糕”不足分了。丁朝全直觀地感覺到,搬遷行業在2008年前后呈現了分水嶺,有人幾個月內掙了90萬,在北京安家落戶,有人接不到好活、開不出工人人為。丁朝全說,他屬于后者。2009年前后,眼看著生意蕭條,丁朝全被迫開始第一次“轉型”:他賣掉了搬遷用的一輛小貨車,入手了一輛二手別克,專職開起了黑車。
“惶惶不安”從此陪伴著丁朝全很長一段時間。“從搭客上車到下車,整個進程中神經都繃著,要把穩被抓。”丁朝全說,被抓意味著被罰,最多一次,他被罰了6000元,還被扣了車。
“過得很艱巨,罰怕了,好屢次我躊躇著還要不要繼承開黑車。”2015年北都城里開黑車的同行們卻無暇剖析丁朝全的糾結,當年5月,“滴滴快車”上線,隨即給越來越火的網約車行業添了一把新柴。
數據顯示,自2015年5月滴滴快車上線開始,兩個月的時間里,北京市的“滴滴快車”訂單量到達局部峰值日均40萬單,同時,其注冊司機數已經靠近70萬。
正苦于擔驚受怕中的丁朝全,抓住了這次“時機”。
6月份一個悶熱的午后,丁朝全在哥們兒的發起下,注冊成為一名快車司機。干了兩天,他抉擇:不開黑車了,定時按點做快車司機。
“我清楚地記得那天是6月7日,確實能掙到錢。”丁朝全成為快車司機后,收入主要由三部門組成:每筆訂單的提成收入、訂單完成嘉獎和岑嶺時段的翻倍溢價,丁朝全絕不諱言:大部門收入來歷于后兩者。每筆訂單,平臺要收取21.77%的提成,余下車費歸司機所有。“訂單完成嘉獎”也被叫做“沖單獎”,是平臺為了留住能恒久提供處事的司機而擬定,“最開始一天跑夠10單嘉獎100元,跑夠20單嘉獎200元”,而“溢價”嘉獎則是分時段給司機計較津貼,“岑嶺期曾給到過車費的4倍甚至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