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將互聯網的未來寄托在人工智能身上,認為AI是通用技術,可以用在所有領域,但AI不是承載技術,AI仍然需要互聯網來承載。工業互聯網被看作是互聯網的下半場,但工業互聯網個性化明顯、門檻高、熱得慢,互聯網企業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鄔賀銓表示,前幾年發展勢頭十足的一些互聯網新業態,現在因過度競爭也出現節節敗退的現象。電商的發展也在疑慮是否會面臨天花板,有人認為消費互聯網難以再創輝煌,感嘆互聯網的上半場即消費互聯網即將過去,但實際上仍值得關注與著力。
消費互聯網發展需要關注新風向,互聯網已經深入融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的需求是持續的,不會因為經濟的冷熱而有很大改變。鄔賀銓認為,中國消費互聯網領先的只是電商,更準確只是國內電商,而且在教育、醫療、養老、旅游等方面也僅僅是開始,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從1969年美國APARNET算起互聯網走過了50年,中國全面接入互聯網也有25年,互聯網普及率預計超過60%,互聯網網民人口紅利漸行漸遠。鄔賀銓表示,目前互聯網發展進入中年煩惱時期,2018年電信運營商投資處于4G與5G間的間歇期,投資增速下滑。5G前的低谷,表現為國內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15.6%、蘋果公司股價大幅下跌、國內手機企業金立破產、部分ICT企業裁員或控制招聘規模等。
鄔賀銓在演講最后強調,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還是創新驅動。跟風沒有出路,共享單車從風險投資竟相買進到急于脫手,不是沒有市場需求,而是在缺乏合理商業模式前提下太多的盲目跟風,把好事做砸,需要經歷目前痛苦的洗牌過程才能鳳凰涅檠。
互聯網企業“成功難以復制,唯有創新永恒”,發展數字經濟也一樣要結合國情和企業自身情況,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數字經濟發展之路。
鄔賀銓表示,消費互聯網盡管面向十多億網民,但消費互聯網是共性的,而產業數字化轉型在不同行業甚至同一行業的不同企業都是個性的。
目前國外西門子、GE等自身已經轉型為生產性服務業公司,而我國傳統產業的大企業還缺乏這樣的能力。大量的中小型企業缺乏足夠經費,或者也沒有勝任ICT的專業技術人員,企業沒有能力靠自身力量進行數字化轉型,政府需要建立非盈利性服務平臺,為企業和廣大創新創業者提供技術支撐和中介服務。但是要想真正賦能實體經濟,帶動產業鏈經濟的發展,工業互聯網還需要IT技術和OT要素融合,因企施策。
面臨挑戰,工業互聯網需IT和OT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