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的美國供應商們似乎在嚴厲的出口管制禁令中尋找到一些“可乘之機”。近日以美光科技(NASDAQ:MU)為代表的美國半導體企業正在逐步恢復對華為的訂單供應。
除了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芯片需求市場外,半導體產業鏈的全球化布局也使斷供風波席卷整條產業鏈。事實上,歐洲服務器租用,在被列入出口管制的實體清單后,VPS租用,華為創始人任正非一直對美國供應商釋放繼續合作的善意信號。但需要提出的是,這些美國供應商們探索出的“可乘之機”能維持多久?真正的轉機又將何時到來?
逐漸恢復供貨
此前華為被停止供應的訂單正在緩慢恢復供應。
外媒6月25日報道稱,美光科技方面確認,其已經在兩周前恢復向華為供貨。據《華夏時報》記者了解,美光是美國最大的電腦存儲芯片制造商,其在當地時間6月25日股市收盤后,發布了截至今年5月30日的2019財年第三季度財報。
消息稱,美光科技首席執行官桑杰·梅赫羅特拉(Sanjay Mehrotra)在財報發布后的電話會議中表示,公司經研究后確認,可以向華為出售不受美國商務部禁令約束的一部分產品,并已于過去兩周開始發貨。他當日還稱:“我們認為能合法地恢復一些現有產品的出貨,因為它們不在出口管理規范的范圍,也不在實體清單的限制內。”但他當時也強調,華為的情況仍存在相當大的不確定性。
公開資料顯示,華為是美光的主要客戶之一,美光大約13%的年收入來自對華為的銷售。截至當地時間6月26日收盤,美光科技股價為37.04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上漲13.34%。這也創下了美光科技自2011年12月22日以來的最大單日漲幅。
美光科技并不是唯一恢復華為訂單供應的美國供應商。BBC在6月26日還報道稱,除了美光,英特爾等美國半導體公司都已經恢復向華為供貨。
此外,此前因為“拒寄”、“誤投”華為快遞而被立案調查的聯邦快遞已于6月24日向哥倫比亞地區的美國地區法院提起訴訟,要求禁止美國商務部對聯邦快遞執行“出口管理條例(EAR)”中的禁令。
而富士康6月26日也在其官方微信對富士康拋棄華為的傳聞辟謠稱,目前富士康大陸各廠區及不同單位生產均正常有序進行,不存在區別對待客戶的現象,“我們從沒有拋棄任何客戶”。
斷供之痛
華為在今年5月被美方列入出口實體清單,嚴令之下一眾美國供應商紛紛停止對華為供貨。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此前曾對外表示,華為的營收在2019年預計會下降300億美元,但仍會超過1000億美元,與2018年大致持平。
但遭遇斷供之痛的并不只有華為。
以剛發布財報的美光為例,美光發布的2019財年第三財季財報顯示,當期其營收為47.88億美元,同比下滑近四成。8.4億美元的凈利潤則同比下降了78%。
有業內人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美光的業績下滑與存儲芯片從去年四季度開始的價格走低有所關聯。但Sanjay Mehrotra在上述電話會議中還表示,因為受到禁令影響,美光當期損失高達2億美元,并延遲了在日本廣島的新廠投資計劃。而需要提及的是,華為遭遇的出口禁令對美光科技當期財報的影響僅有半個月時間。
中國目前是全球最大的芯片需求市場。去年11月,華為在“2018華為核心供應商大會”首次披露了92家核心供應商名單。其中33家美國廠商占比超過1/3。今年早些時候,華為發言人切斯·斯金納(Chase Skinner)還曾表示,華為每年向美國采購110億美元的產品。
上述業內人士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出口禁令頒布后,許多企業并不知道禁令的邊界,這導致它們因為害怕接受巨額懲罰而一刀切停止對華為供貨。但斷供也導致其自身業績承受重壓。因此美國供應商在游說政府放寬禁令的同時,也一直在尋找打“擦邊球”的機會。
據記者了解,它們抓住的機會之一是如果出口商品中美國技術的價值占比等于或者低于25%,這些貨物就可能不受《出口管制條例》的管轄,從而向華為恢復供貨。消息還稱,即使一個企業的總部在美國,只要它擁有海外子公司進行海外業務,就有可能將自己的技術歸為“外國技術”。
但多位業內人士在跟記者交流時都認為,這些于夾縫中艱難尋求到的機會目前都取決于美國政府方面是否“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如果美方給禁令打一個“補丁”就可能導致這些努力化為泡影。
能否有望解決?
但看起來事態正在往好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