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我們不相信解決方案可以“分銷”,但現在中建信息已經駕輕就熟于此模式;兩年前,我們認定增值分銷商在公有云生態中,將失去價值,但現在中建信息證明,此為錯誤結論。這一次,中建信息正在“分銷”人工智能。更確切地說,其延續了以往“新分銷”思路,“聚銷”人工智能。
增值分銷的深淺之分
中建信息,國內“生態服務商”的代表企業。從“分”到“聚”,正是中建信息從增值分銷商,到生態服務商演變的方法論。王喬晨,中建信息總經理助理、能力中心總經理。在其觀念中,生態服務商首先要“知道深淺”。
“淺度增值圍繞產品提供服務,所謂解決方案分銷,也是圍繞產品級解決方案,提供的淺度增值服務。深度增值則圍繞業務聚合生態,將行業深層業務邏輯與新興ICT技術進行有效整合,并最終形成數字化解決方案。”王喬晨說。
此即為“生態服務商”的定義,其理論非常簡單,但實錘落地并不容易。在ICT生態中所有共性需求,都應該由“生態服務商”提供;所有ICT生態中的能力空白點,也應該由“生態服務商”進行填補。
舉例說明,傳統增值分銷總代理需要具備的資金、物流、庫存、備件等能力,而“生態服務商”在此基礎上,還需增加行業咨詢能力、解決方案構建能力、運維運營服務能力。同時,針對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生態服務商”也必須提供解決方案孵化能力。上述即為ICT生態中的共性需求和空白點需求,越復雜的生態組合,中間存在的空白點越多,共性需求也越多,這正是“生態服務商”的業務空間。
“生態服務商”的產業定位
回到人工智能的話題。其實,中建信息“分銷”人工智能,這是極不正確的表述。更確切的理解,中建信息是正在“聚合”孵化人工智能。用戶關注人工智能應用場景,directadmin漢化,但不會單純為人工智能算法埋單,IT方案商也關注人工智能,但要形成端到端解決方案,涉及專家團隊培養、算法模型打磨等,這均是不小的成本負擔。
由此,回歸中建信息的“生態服務商”的定位。為了實現從產品分銷,到應用解決方案銷售的轉型,中建信息持續增加了售前、售后工程師配備。目前,中建信息員工1000余人,50%以上為技術崗位。
同時,為了增強與IT方案商之間的合作黏性,中建信息每年自掏腰包采購3000余萬元,采購測試樣機,搭建模擬應用環境;為了幫助生態伙伴從傳統IT架構,到公有云架構的轉變,中建信息研發推出信云寶云管理平臺,并逐漸沉淀了MSP能力。
重新找回市場空間
上述即是在不同市場轉折點中,中建信息的選擇,即“新分銷”模式。應該說,每一次市場轉折,每一次新興技術的出現,都是對傳統增值分銷商業務空間的壓縮,也是對傳統增值分銷模式的挑戰。但基于成熟的“新分銷”模式,中建信息以深度增值能力,換取市場空間,從增值分銷商轉型成為生態服務商,重新找回了市場空間。
“生態服務商甚至要具備,比行業合作伙伴更深刻的業務場景認知能力。中建信息必須先于用戶和生態伙伴,理解數字化轉型的思維理念,掌握數字化服務能力。如此才能將上游ICT企業的產品、技術,與生態伙伴的場景理解能力進行整合,并最終形成服務應用的解決方案。”王喬晨說。
聚合算法而不是分銷算法
進一步聚焦人工智能。其實早在3年前,中建信息就已開始深入行業應用場景,以不同維度,服務生態伙伴和用戶,并完成人工智能從“分銷”到“聚銷”的轉變。所謂“聚銷”人工智能,指聚合人工智能生態中的所有能力,并幫助合作伙伴降低形成人工智能解決方案的成本。此模式可參考中建信息在公有云生態中的實踐,只不過人工智能較公有云,更貼近應用,生態能力組合也更為復雜。
具體說明,算力、算法、數據是人工智能三要素。云計算為人工智能提供了算力支撐,而這正是中建信息的基礎能力。如前所述,不管是私有云還是公有云,中建信息的生態服務模式已經成熟,可提供相應的能力支撐。而另一方面,雖然數據屬于用戶,但中建信息可提供從數據接入、數據融合、數據治理,到數據分析、數據展現的完整數據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