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在浙江烏鎮召開《中國法院的互聯網司法》白皮書新聞發布會,發布《中國法院的互聯網司法》白皮書。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李少平介紹,這是中國法院發布的首部互聯網司法白皮書,也是世界范圍內首部介紹互聯網時代司法創新發展的白皮書。
近年來,我國智慧法院建設高速推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均已規模化應用于審判工作。當事人已可以足不出戶,通過互聯網完成訴訟全流程。
“傳統的審判流程從線下轉移到線上,數據信息從紙面轉移到‘云’上或‘鏈’上,對應的立案、調解、送達、庭審、舉證、質證等訴訟環節都發生了深刻變化,需要建立相應的在線訴訟規則。與此同時,人民法院依法審理涉互聯網的新類型案件,通過典型個案裁判確立了一系列治理規則。”李少平說。
杭州、北京、廣州三家互聯網法院是探索在線訴訟規則和治理規則的“先鋒”,目前已在大數據權屬、虛假流量治理等類型案件中作出了創新性判決。然而,目前互聯網法院受理的涉及互聯網規則的案件比例較低,未來互聯網司法的專業性如何提升仍待實踐檢驗。
區塊鏈已落地司法場景
我國目前設立了三家互聯網法院,對于其他普通法院,采用互聯網技術開展審判工作的渠道將是“移動微法院”。李少平在12月4日的發布會上介紹,2019年3月,12個省(區、市)開展“移動微法院”試點,依托微信小程序打造電子訴訟平臺,將部分訴訟環節遷移到手機移動端辦理。截至2019年10月31日,移動微法院實名注冊用戶達116萬人,注冊律師7.32萬人,在線開展訴訟活動達314萬件。
相關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目前,最高人民法院和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已全部上線統一標準的“移動微法院”小程序,并且實現總入口和分平臺的全面連接。
最高人民法院司改辦主任胡仕浩在發布會上介紹,未來“移動微法院”功能將高度集成整合,通過這一個平臺全面實現在線訴訟服務、在線調解、在線審理、在線執行、在線公開等,豐富平臺功能,優化使用體驗。
上述相關人士認為,美國站群服務器,未來“移動微法院”可能增加區塊鏈功能模塊,用于電子證據存儲。目前,區塊鏈可謂最火的司法技術。李少平介紹,最高人民法院已建設“人民法院司法區塊鏈統一平臺”,完成超過1.94億條數據上鏈存證固證,利用區塊鏈技術分布式存儲、防篡改的特點,有效保障證據的真實性,極大減輕法官認定證據的難度。
此外,三家互聯網法院都已搭建了自己的區塊鏈存證平臺,背后更是有螞蟻金服、華為、騰訊、百度等巨頭提供技術支持。
在大數據領域,李少平介紹,最高人民法院建設了人民法院大數據管理和服務平臺,可以實時匯集全國3507個法院的審判執行、人事政務、研究信息等數據。2019年10月31日,已匯集全國法院1.925億案件數據,目前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審判信息資源庫。
推動制定電子訴訟法
互聯網司法并非僅僅將互聯網技術應用于司法,而是要在采用互聯網技術后,探索在線訴訟規則和互聯網治理規則。
在線訴訟規則方面,李少平說,“例如,當事人不按時參加在線庭審的,根據規則如何處理;庭審中擅自退出的,對當事人會產生何種法律后果;電子送達適用范圍、條件和效力等等。”
2018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印發《關于互聯網法院審理案件的若干問題的規定》,有效明確了身份認證、在線立案、電子證據、在線庭審、電子送達、電子卷宗等在線訴訟規則,為完善在線訴訟程序和規則作出了有益探索。
三家互聯網法院和各地法院也陸續制定出臺了訴訟規程、訴訟指南、審判手冊等文件,細化在線審理規程、明確在線訴訟規范。
北京大學法學院副院長薛軍認為,互聯網法院不是類似于知識產權法院、金融法院那樣的審理專門類型案件,體現審判專業化分工的專門法院。互聯網法院應該探索司法體制在互聯網時代會呈現出何種特征,運用何種互聯網技術,一方面保證程序的公正和有效,另一方面又能夠便利當事人參與訴訟,極大地提高審判效率,降低司法制度運行的成本。
胡仕浩在發布會上介紹,最高法將積極研究在線訴訟新模式對訴訟理念、訴訟原則、訴訟規則帶來的深刻影響。條件成熟時,推動立法機關制定專門的“電子訴訟法”,實現訴訟制度的創新與飛躍。
法院不要滿足于調解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