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刷身份證,就能輕松實現案件查詢;動動手指點擊圖標,一份裁判文書就下載、打印完成;敲敲鍵盤輸入信息,就可以通過手機完成網上立案、繳費……
隨著大數據技術的發展,福建省寧德市古田縣人民法院將信息技術與法院工作深度融合,充分運用互聯網等技術,以信息化方式支持訴訟服務、司法審判,實現指尖辦事、流程加速,打通“雙向便捷”通道,打造人性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司法運行新模式。
圖為引導員為當事人示范自助立案。 鄭曉燕 攝
人性化:“互聯網”+訴訟服務
“真沒想到,立案這么簡單。”訴訟大廳里,陳某夫妻倆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在“自助立案機”前,順利地為一起買賣合同糾紛立了案。
2018年6月,古田縣法院引入首臺ITC自助服務終端,為當事人提供訴訟咨詢、自助立案、案件信息查詢等更加人性化的訴訟服務,減少“問累”“訴累”“跑累”,實現“進入一個廳、事情全辦清”。
在此基礎上,古田法院全面推開信息化手段,開通互聯網、手機APP(在線法院、人民法院調解平臺),加快法院微云平臺建設。“現在立案15分鐘左右就搞定了,掃二維碼就能繳納訴訟費,確實非常方便。”剛剛通過手機移動微法院立案的林律師說道。
古田縣法院立案庭庭長陳金花表示,該院安排了專門的導訴員在自助立案區進行現場指導,通過網上立案,立案人員無需再次錄入立案信息,只需經過核對即可,為法官、當事人提供了“雙向便捷”。
2019年,跨域立案訴訟服務改革全面推開,按下異地立案“快進鍵”,10分鐘就能完成跨域立案。今年來,古田法院網上立案36件,跨域立案22件,網絡繳費968筆,共計206.44萬元,12368訴訟服務熱線共接通168次。
圖為網絡查控。鄭曉燕 攝
智能化:庭審裝上“科技大腦”
“李某某,你還有什么別的意見嗎?”“我同意法院的調解結果。”視頻里,李某點了點頭答道。這是一起金融借款案件微信視頻調解現場,在古田法院的主持下,通過微信視頻連線,遠在省外的李某與原告某支行達成了調解協議。
以往庭審,不論訴訟雙方居住何地、相距多遠,都必須到受訴法院參與訴訟活動,信息化手段使得異地也能“面對面”。微信庭審只是網絡助力審判執行的一個縮影,語音識別、遠程視頻提訊、庭審直播等“智慧司法”在古田法院遍地開花。
如何通過信息化使審判更加智能?2019年9月,古田法院升級庭審語音識別系統,“一鍵”助跑庭審全程“開掛”,實現庭審語音同步轉化,書記員只需少量修改即可生成庭審筆錄,庭審不再出現“暫停”。
古田法院辦公室主任陳鈴鐘表示,為滿足庭審過程公平、公正、公開、真實、透明等要求,該院還引入庭審直播系統,全程同步直播;今年來在網上直播場次達693場,觀看人數10.14萬人次。
據介紹,古田法院已建成10個高清科技法庭,實現多媒體證據展示、庭審錄音錄像、庭審直播等功能,構建了全網覆蓋、全程可視的“網絡法院”。
信息化:執行攻堅插上“翅膀”
一直以來,執行工作中普遍存在“查人找物難”。“以前流傳著一句話,‘當事人張張嘴,法官跑斷腿’,也是說明了調查取證的困難。”古田法院執行局副局長王前綏表示,現在不一樣了,“一鍵聯網”后執行“一日千里”。”
2018年4月,古田法院執行指揮中心正式投入使用,站群服務器,對接最高院“總對總”查控系統,省“點對點”查控系統,執行干警足不出戶,就可盯緊“老賴”可供執行的“小金庫”。今年以來,實現對1890多名被執行人銀行存款進行查詢,查封被執行人房地產127處。
同年7月,為有效打擊對被執行人“躲貓貓”“人間蒸發”等規避執行行為,古田法院引入“執行天眼”系統,借助高科技手段,運用大數據分析出被執行人工作地址、居住地址、歷史軌跡等信息,足不出戶便可精準定位被執行人行蹤。
破解查人找物難問題后,如何加快財產處置,盡快兌現民生權益,成為難題。王前綏介紹,該院從執行機制創新入手,改變以往委托評估機構的做法,借助大數據評估,通過網絡拍賣平臺高效完成資產處置。
今年以來,網絡拍賣117次,成交量63件,成交金額達到6715.82萬元,標的物成交率87.50%,溢價率32.01%,云服務器租用,為當事人節約傭金335.79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