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Gartner發布的技術成熟度曲線(The Hype Cycle)報告都備受市場矚目,也成為政府及企業做出重大投資決策的風向標。其原因在于,它不僅能夠讓CIO了解到年度最備受矚目和極具商業前景的新技術,同時還能呈現新技術的市場熱度和現實發展的偏離程度,從而幫助企業和政府的戰略規劃者更好地評估應用和價值感知、商業效益、采用率和未來創新方向,以及利用成熟技術和尋找潛在機遇。
隨著國家與各省市"十四五"規劃均將智慧城市建設作為未來城市發展的重心,Gartner也在今年八月更新并發布了最新的 “2020年中國智慧城市與可持續發展的成熟度曲線”。本文將詳細介紹最新更新的技術,以便政府和負責城市生態系統建設的CIO更好地評估與智慧城市和可持續發展倡議相關的新興趨勢和技術。
2020技術成熟度曲線四大議題評估背景
Gartner每年在更新技術成熟度曲線時,會重點觀察過去一年中與市場相關的宏觀環境,包括技術、法律法規、政策、特定事件產生的綜合影響,進而評估調整上一年技術成熟度曲線上所覆蓋的技術點。
本次調整的依據主要來自四大議題。
第一是標準化。2020年比較典型的事件包括,雄安新區關于智能城市建設標準體系框架的正式發布。該框架涉及基礎設施感知體系、智慧化應用、信息安全等諸多方面。雖然雄安智能城市建設模式很難被其他城市全盤復制,本次標準體系框架的發布為其他城市構建智慧城市的在數字版本城市構建標準化方面也有一定參考意義。另外,2019年杭州發布了城市大腦和政務數據安全管理兩項地方性的標準規范;并于2020年,由杭州司法局開始進行立法工作,推動城市大腦的立法。如今在國內,地方政府構建城市大腦已經成為一個熱點話題和方向,以立法的方式來規范城市大腦建設,對其他城市的城市大腦推進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第二,新冠疫情。新冠疫情對于智慧城市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方面。首先,政府因抗疫需求加速了新興技術的使用,如人工智能、機器視覺、物聯網技術、大數據分析或基于地理信息系統的追蹤類應用等,新冠疫情從某種程度上為新興技術提供了特定的應用場景,為政府和整個智慧城市生態提供了一些現實性的用例,并展現和驗證了新興技術的價值。其次,疫情也是對當下智慧城市數字化水平的一次摸底。比如很多城市在推進健康碼,但速度快慢不一,由此反映出城市本身的數字化水平和數據打通程度上的差異。同時,疫情也會改變智慧城市在下一階段的優先級,如城市韌性、社區、市民服務、構建智慧城市生態等。
第三,智慧城市運營商角色的出現。代表之一是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發展集團有限公司 - 地方國資委全資公司,其成立提供了智慧城市建設和管理的另一種模式,即以公司化的形式負責智慧城市的運營,包括資本的籌措、規劃、建設、運營等。目前一些相對成熟、構建較早、已從建設階段向運營階段發展的城市,如北京、上海,都在關注類似的趨勢。公司化的趨勢便于提升民間資本的參與,也會規避政府在流程、組織架構等方面的一些局限,加速不同模式的創新。
第四,新基建。城市是新基建落地的一個核心場所, 5G、新能源、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等,站群服務器,從覆蓋的角度考慮,一定優先在人口密度較高的城市發展。在一些偏工業型的城市中,工業互聯網從某種程度上會成為整個智慧城市生態的一部分。當然,高鐵、城市軌道是必不可少的實現城市之間和城市內部流動的基礎設施。
2020技術成熟度曲線新增或調整的重點技術
新增技術
有兩項新增技術需要重點關注,一是“孿生市民(citizen twin)”,二是“政府區塊鏈”。
兩年前Gartner在曲線圖上增加了“數字孿生政府”,主要關注城市基礎設施和政府特定業務流程的數字孿生。2020年,曲線上新增了“孿生市民”,主要驅動源自于新冠疫情引發的現實應用場景,比如健康碼。事實上,數字孿生市民此前已有用例,如基于金融征信和社會行為的社會信用體系,可以視為特定維度的孿生市民應用,但這并非完整的孿生市民概念。隨著在疫情期間健康碼的應用,更多更為豐富的畫像維度被納入到市民的孿生版本中,如健康、軌跡、位置,甚至生物識別信息等。未來孿生市民會出現更廣泛的應用場景,促進更多個性化、情境化市民服務和體驗的產生。但其發展前提建立在數字孿生數據的所有權、使用權、隱私保護、安全等一系列相關法律法規和操作規范的完善。在此之前,規模化的應用將局限在一些特定的、和社會普惠相關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