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寡頭的日子不好過!
在資本和監管的博弈賽跑過程中,香港服務器,監管的力度正越來越強!
貿易戰、科技戰不斷的中美兩國,難得步調一致,近期都有加強反壟斷法的趨勢。
北京時間6月23日早間消息,美國國會正在探討的一系列新反壟斷法案有可能導致大型科技公司被分拆。這些法案將于本周三提交國會辯論。
涉及的巨頭科技公司紛紛對新法案表示反對,就差公然游行示威了!
科技寡頭們影響力超過國家!
一句話調侃就是,科技寡頭影響力太大,已經到了,民眾只知頭頂有寡頭公司而不知有國的境地。
和傳統的財富門閥寡頭不同的是,Google、Facebook、Amazon這些巨型科技公司,成立時間大多不足20年,但其經濟體量、財富和影響力卻實現了指數級增長,控制版圖不斷擴大,觸手伸向更多敏感領域,成為數字經濟最重要、最核心的基礎設施和平臺。
他們成功降低了社會溝通和市場交易的成本,也深刻介入并改變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社會交往習慣。
他們逐步掌控了信息輿論傳播鏈條的主導權!
甚至,影響美國總統大選,經典案例就是Facebook在2018年被揭涉與英國數據公司劍橋分析(CambridgeAnalytica)分享8700萬名用戶資料,再在選戰期間針對性地發送廣告。
最關鍵的是,他們還在成長中,不斷收購吞并各種創業型、成熟公司擴大企業生態版圖,形成閉環生態鏈,一定程度上能左右國家經濟。
以亞馬遜為例,這些年亞馬遜收購了多少大型公司,剛剛人家以84.5億美元收購了米高梅電影公司。
據統計,在過去20年間,亞馬遜共投資或收購了超過128 家公司。其中,對零售商全食公司(Whole Food)的收購金額達137億美元,是亞馬遜迄今最大的一筆收購。
公司的其它前十大收購涵蓋電子商務、智能家居、機器人物流、自動駕駛、在線藥房、流媒體領域。
谷歌、臉譜、微軟、蘋果,也毫不遜色,都是買買買大戶。
背后的驅動邏輯也很簡單,這些都是掌握流量的公司,可以任意擴張,作為世界上最成功的公司之一,他們真的可以無所顧忌隨心所欲按照自己希望的任何方向發展,稱霸線上線下、硬件軟件。
在這么下去,夸張的說,科技巨頭在虛擬端要重塑國家文明了!
你怕不怕?
恐懼!要搞分拆了,還禁止巨頭收購對手
據外媒報道,將于周三審議的6項法案將對科技行業,乃至更大的范圍產生深遠影響。美國國會議員將討論這些立法草案和修正案,隨后決定是否繼續推進。
此前,在對科技巨頭的市場力量進行調查后,美國眾議院立法者提出了一系列全面的法案,旨在削減硅谷巨頭的力量。
有趣的是,亞馬遜和其科技同僚們在過去十年中收購了數百家公司,卻幾乎未曾遭到美國反壟斷執法者的阻止。
現在卻被高度重視。
眾議院反壟斷委員會主席大衛·西西林(David N. Cicilline)說:“現在,不受監管的科技壟斷企業對我們的經濟擁有太多的權力。”
其中一些法案包括《結束平臺壟斷法案》,該法案將規定科技公司經營產生利益沖突的業務線為非法。例如,該法案可能會影響到亞馬遜,它經營著一個在線市場,但也在平臺上銷售第一方產品。
《平臺競爭和機會法案》是該立法方案的另一部分,它將禁止科技公司收購正在崛起的競爭對手。《增強兼容性和競爭法案》將使消費者更容易一起使用競爭對手的技術服務,并在這些平臺之間切換。
另一對法案將更新申請費,并為美國最高反壟斷執法機構聯邦貿易委員會和司法部提供更多資金。
"(科技巨頭)在挑選贏家和輸家、摧毀小企業、提高消費者價格和使人們失業方面處于獨特的地位。西西林說:“我們的議程將平整競爭環境,確保最富有、最強大的科技壟斷企業與我們其他人遵守同樣的規則。”
據了解,周三審議的兩項法案可能要求對幾個平臺進行結構性改革或分拆。這些法案禁止大公司擁有并經營存在利益沖突的多個業務線,并規定禁止歧視性的商業行為。
還有法案將在反壟斷程序中給監管部門帶來幫助,例如將并購案中的舉證責任轉移到占主導地位的平臺上,提高并購申請費,以及在反壟斷案的審理地點給予州總檢察長更大的話語權。另一項法案將強制要求服務提供方允許用戶可以帶走數據,從而更方便地改用其他平臺的服務。
這些法案將適用于市值超過6000億美元,美國月活躍用戶數超過 5000 萬的平臺,因此僅覆蓋規模最大的一批公司,即專門對硅谷巨頭量身而作的。
外媒報道,亞馬遜和谷歌周二發表聲明,反對這些法案。蘋果和Facebook也是眾議院司法委員會對數字市場調查的目標,但尚未發表聲明。
巨頭公司的官方發言人直接開炮!言辭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