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越來越多的企業而言,現在上不上云已經不是問題,而是如何上云的問題。有數據顯示,中國企業有上云意愿的達84%。雖然上云是肯定的,但到底要上哪一種云卻是需要決策的。特別是具體到業務,到底要上公有云還是私有云?讓這個決定更困難的是,今天在市場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相互矛盾的說法。比如,有的說公有云省錢,有的說費錢?有的說公有云安全性高,有的說還是私有云安全。到底該信哪一個?
本期我們邀請了兩位專家,以自己的親身體會來談談自己的看法,一位是北京微步在線科技在線有限公司(簡稱微步在線)聯合創始人、CTO任政,另一位是至頂網副總經理兼CTO高書葆,至頂網副總編鄒大斌主持本次對話。
任政所在的微步在線是一家專注于網絡安全威脅情報領域的創業公司。成立于2015年,主要為用戶提供辦公和生產環境流量檢測、本地化的威脅情報中心和態勢感知等平臺。公司業務全部部署在公有云上,使用了600多臺云主機。曾先后試用過AWS、阿里云、UCloud、美團云等多種云服務。作為CTO,任政領導了業務上云全過程。
高書葆所在的至頂網是一家傳媒公司,早些年IT系統部署在托管機房,后來切換到公有云,再后來經歷了公有云服務商的切換。通過云服務,將IT支出節省了70%以上。高書葆主導了整個決策過程。
省錢,省事,更高可用性?
主持人:為什么要上云,現在我們聽到最多的說法是選云省錢、省事。兩位所在的企業當初為什么上云,是為了省錢,還是為了省事?
任政:對,基本上是,但是我的說法略有不同。我最關注的一個是快速調整支出;第二個是提高效率。早先我做技術人員時對這兩點意識不到,到自己負責運營公司才開始關注。
為什么說上云能節約?舉例來說,如果企業買實體服務器來支持業務,業務上線后如果需求發生變化,比如運營不理想要下線,機器怎么處理就比較麻煩,而這種變化是經常發生的。通常只能調配到其他業務系統,但不同業務其實對服務器需求不同,配置不同,換到其他業務也未必經濟。另外,傳統IT部署模式需要對機器配置進行更改和維護既頻繁又很麻煩,云就非常方便,想降配、想升配秒級完成。自然就能節省開支。
第二是效率。自己賣的機器需要自己裝系統、打補丁、負責運維,而上云后這些統一由服務商負責。有必要提出的是,不同服務商在這方面工作時支持的自助程度是不同的,這也是我們選型時評價服務商的一個重要指標。基于這兩點我覺得上云對我們來說還是很有必要的。
高書葆:對于這個說法我是同意的。從我們的實際運行效果來看也是如此。第一次我們從租用傳統IDC機房換成云服務,當年成本就降了50%以上。另外,上云后運維的確也省了很多事,特別是一些我們之前沒能解決的問題現在很好解決。因為云上有一些SaaS工具可以接入進來。當然,這個過程中你要做大量的工作,比如架構的分析、系統的解耦,最終取得的結果比較理想,業務也沒有受到影響,算是成功。
關于公有云的好處,我還想補充一點,就是能帶來更高的可用性。中小型企業機房出事故的概率一定遠遠大于公有云,我們之前平均每個月系統會出現一次問題,但上了公有云之后,故障次數明顯減少。這是我的切身體會。
主持人:關于公有云有一種說法,就是當企業云用量達到一定程度以后,公有云未必很省錢。因為換成私有云可以完全定制,完全為自己所用,到一定規模反而會省錢。您對此的觀點是否認同?
任政:我同意。當你業務規模足夠大之后,上了公有云之后你會發現其實云沒有你想象那么好。因為上了規模之后你的業務就會有很多特殊性,而公有云重點在“公有”,就是大部分人通用的需求在公有云上都體現出來,但個性化的需求想在公有云上體現就很困難,不如自己建私有云。實際上,特殊性達到一定程度后,公有云反而會掣肘,因為你不能那么靈活地去開展一些很復雜的業務,你只能用現有的這些服務,相當于被困住了。所以IT規模越大上公有云越要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