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互聯網泡沫的表現就是大家都以購買服務器為榮,國內服務器租用服務器托管,卻不知道怎么賺錢,國內的云計算就是這樣。”大概十年前,人們對云計算如是評價道。
云計算出現前,主流的IT基礎設計構建方式為自行采購硬件或租用IDC機房,然而傳統的方式維護成本高,開發周期長,效率低,嚴重制約著企業的創新發展。
隨著超大規模數據中心建設、高速互聯網絡、計算資源虛擬化等技術的先后成熟,能夠快速構建開發、測試、運行環境,規范開發流程和降低成本,提升研發效率和創新水平,云計算開始走上歷史舞臺。
2014-2018年全球云計算行業收入統計情況(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2014-2018年中國云計算行業收入統計及增長情況(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經過多年的發展,在2018年,據IDC統計數據顯示,全球云計算行業收入達到1794億美元,同比增長26.2%。國內市場2018年收入達到72億美元,同比增長68.2%。可以看到,中國市場規模基數較小、起步較晚,但增長勢頭較為迅猛,發展潛力大。
伴隨云計算產業的高速發展,以及云計算業務對關鍵技術和資金投入的依賴性,全球云計算玩家不斷集中成為鮮明的趨勢。
全球云服務市場呈現出“3A競爭格局”,即以亞馬遜、微軟和阿里為首的第一梯隊不斷擴張份額,業界領頭羊亞馬遜自2006年起最早涉足云計算,微軟和阿里相繼在2008與2009年先后登臺,經過多年發展和積累,在云服務領域顯示出其他廠商難以阻擋的發展態勢,占據超7成的市場份額。
國內云服務市場形成了以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天翼云、金山云、百度云等為代表的廠商紛紛布局智能云市場,積極開放自身智能化技術能力。
本篇文章就來介紹一下國內一些領先云服務商的發展情況。
阿里云
十年前,阿里云寫下第一行代碼,從此開辟了中國云計算產業的先河。
阿里作為中國最大的電商企業,淘寶、天貓等電商平臺對數據處理能力有著極高的要求,也正因此它早早就開始建立擁有強大計算能力的數據中心,并由此逐漸擁有了強大的數據計算能力。以此為基礎,2009年阿里云成立,由此成為國內第一家提供云計算服務的企業。
目前阿里云市場占有率國內第一、世界第三。在國內市場上幾乎占據了半壁江山,無疑是絕對的市場領軍者,具有強大的綜合實力。經過10年來的發展,阿里云已經發展出飛天云操作系統、飛天大數據平臺、阿里巴巴雙中臺和智聯網AIoT等“四張王牌”,以次迅速贏得企業信賴,幫助政企客戶實現技術和商業的指數級增長。
但是,阿里云雖作為國內最大的云服務供應商,其實這幾年的市場份額一直都處于下降之中,早幾年它曾占有超過六成的市場份額,下降的主要原因正是緊隨其后的騰訊、中國電信、華為等企業紛紛以它們的獨有優勢以差異化搶奪了阿里的部分市場份額。
騰訊云
騰訊早前并沒有太過重視云服務市場,起步比阿里云晚了一些,阿里云正式成立的時間是2009年9月,騰訊云在2013年9月才正式成立。
正是由于這四年的時間,使得騰訊云在數據庫遷移、儲存、域名服務等方面較阿里云存在較大差距。但是,從2014年騰訊正式對外宣布云服務開始計算,5年來騰訊云的收入增長超過20倍。騰訊云后期突破迅速,借助其強大的社交服務體系和國內最大的游戲服務商身份,通過龐大的數據處理需求幫助它打下了云計算的基礎,在游戲、社交、視頻等領域的云服務具有突出的表現,對一家獨大的阿里云造成了不小的威脅,很可能與阿里形成短兵相接的競爭。
騰訊云在趕超阿里云的發展過程中,已經實現了相繼開通香港、美東、美西、印度、泰國、莫斯科等節點,在全球25個地理區域,運營53個可用區。積累了200+產品和應用,涵蓋云服務器、存儲、數據庫、安全等領域,產品的種類能夠滿足各種商業場景。據Gartner,在 IaaS(基礎架構即服務)和 IUS(基礎架構公用事業服務)市場,騰訊云2018年的市場份額位列全球第六名、亞太區第四名,增速達到全球第一。
中國電信天翼云
中國電信是國內最大的固網運營商,曾有數據分析指出,2016年全國的IDC數據中心有超過六成搭建于運營商網絡,其中又有超過半數搭建于中國電信,由此中國電信也擁有了發展云計算業務的基礎,而中國電信也順勢從2009年開始,著手布局天翼云產業。
十年時間內,中國天翼云得到了良好的品牌認知度,在大數據領域,天翼云優勢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