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云計算市場已經初具規模,企業上云已經成為發展標配。如果說過去幾年我國的云市場屬于發展初期競爭階段,那么2019年則屬于巨頭和小企業與垂直市場結合的過渡期,針對不同發展方向各自“盤算”。
巨頭技術不斷延伸 芯片成各企業“必爭之地”
在云計算行業發展進入平穩期的時候,巨頭企業將發展重心轉向了芯片領域,畢竟,云廠商對算力的需求是無止盡的,誰擁有了更強的算力,就掌握了行業主動權。
在亞馬遜Invent開發者大會上,亞馬遜AW發布基于ARM架構的服務器芯片Graviton以及云端AI芯片Inferentia。
據官方介紹,Inferentia定位于一款低成本、高性能、低延遲的機器學習推理(inference)芯片,Inferentia支持FP16、INT8精度,并支持TensorFlow、Caffe2、ONNX等流行機器學習框架。
華為在被美國制裁的艱難之際,也推出了昇騰Ascend910芯片,華為表示將以“華為鯤鵬+昇騰”作為根基,打造“一云兩翼雙引擎”的計算產業布局,持續構建開放生態。
在今年9月份的2019杭州•云棲大會上,阿里云推出了全球最強的AI芯片——含光800。官方數據顯示,在ResNet-50測試中,含光800推理性能高達78563 IPS,是英偉達同類最強產品的4倍。含光800已經應用在阿里巴巴的視頻圖像識別、分類、搜索領域,未來還可應用于醫療影像、自動駕駛等領域。
不過,據Techweb了解,在我國云計算市場中,雖然巨頭不斷發力芯片研發,但主要云服務提供商的計算、網絡和存儲資源中,絕大多數設備的芯片來自于國外企業。
發達國家已經將禁止芯片技術和產品出口作為遏制競爭對手發展的重要工具,如此背景下才讓諸如百度、阿里等行業巨頭大力發展芯片技術能力,試圖擺脫被美國“卡脖子”的尷尬局面。
事實上,當前的云計算產業已經從早期的“價格戰”轉向了“技術戰”,云廠商布局芯片已經成為未來發展戰略的核心,阿里云創新產品線負責人、研究員張獻濤對TechWeb表示,隨著云計算產業向縱深發展,原來傳統IT時代的軟件和硬件分離演進的模式已經顯得很不高效了,主要原因在于云廠商有大量的軟件和硬件方面的人才,再加上云廠商軟硬件的規模都是巨大的,通過軟件和硬件的協同設計提升計算效率就自然變成一個確實。
“要想在軟硬件系統中占領先機,相關領域的芯片布局和研發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芯片是軟件和硬件之間的連接器。 比如在傳統虛擬化領域,虛擬化的軟件都運行在CPU上,而用CPU處理數據平面的工作是不高效的,成本高性能低,這也是阿里云通過軟硬件協同設計布局神龍虛擬化芯片、含光NPU芯片的主要原因。”
目前來看,芯片的布局研發對于云廠商來說至關重要,在芯片研發領域的競爭將會變得更加激烈。
不管是定制化芯片還是自研芯片,云廠商都是在尋求新的增長點,張獻濤表示,云廠商布局芯片研發一般有兩條路,一條是和芯片公司合作做差異化的定制化專用芯片,比如阿里在2014年率先和Intel合作,深度定制至強處理器,可以為企業提供性能更強的云服務;另一條是自己成立芯片公司自研芯片,研發之初就為自己的業務場景深度融合。其實,兩條路沒有本質區別,都是通過構建差異化的能力來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最終為提升業務的增長點服務。
“縱觀未來,對于云廠商來說,如何構建差異化的競爭力十分重要,通過差異化的競爭力體現成本、性能、效率等方面的綜合競爭優勢。至于如何突圍, 在這個領域,阿里云給出了一個很好的示范。在最近的幾年時間里,阿里云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研發資源,一邊加強和傳統芯片廠商的合作,通過深度的定制化提升產品競爭力;同時,國內服務器, 又與平頭哥協作,通過軟硬件協同設計的模式,自研了諸如神龍芯片、含光NPU芯片、玄鐵910處理器IP等,這些都是云計算、人工智能以及IoT等領域不可或缺的部分。”
小企業尋求差異化突圍 緊擁垂直行業
面對云計算行業巨頭環伺的緊張局面,中小型云計算公司的未來前景不容樂觀,這就需要這些企業尋求差異化突圍,試圖在細分領域有所建樹。
與傳統互聯網行業的“高度集中”不同,云計算領域聚集了很多中小型服務提供商,呈現出顯著的分散化趨勢。這就意味著在許多垂直領域,創新型公司仍有大量發展機遇。
在與金山云的采訪溝通中,相關負責人對TechWeb表示,一直以來,金山云均聚焦垂直行業,例如,在云計算的“上半場”,金山云就抓住了游戲、視頻等互聯網行業風口,通過產品、服務、渠道等的差異化領先業界。接下來,金山云仍將堅持聚焦垂直行業的打法,全面突破金融、政務、醫療、制造等行業,打好中國云計算的下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