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單片應用程序一直是實現業務需求的標準企業體系結構。但是,一旦云基礎架構開始以規模和速度處理業務加速,香港服務器,情況就發生了重大變化。如今,應用程序體系結構也已進行了轉換,以適應云本地應用程序和微服務,無服務器和事件驅動的服務,這些服務在跨混合和多云平臺的不可變基礎架構上運行。
根據Cloud Native Computing Foundation(CNCF)對云原生的定義: “云原生技術使組織能夠在現代,動態環境(例如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中構建和運行可擴展應用程序。容器,服務網格,微服務,不變的基礎結構和聲明性API就是這種方法的例證。”
“這些技術使松散耦合的系統具有彈性,可管理性和可觀察性。結合強大的自動化功能,它們使工程師能夠頻繁且可預測地以最小的工作量進行高影響力的變更。”
像Kubernetes這樣的容器編排平臺允許DevOps團隊構建不可變的基礎架構,以開發,部署和管理應用程序服務。現在可以進行快速迭代的速度與業務需求保持一致。
那么,創建云原生應用程序架構需要哪些功能,開發人員將從中受益呢?盡管有很多方法可以構建和架構云原生應用程序,但以下是要考慮的一些要素:
1. 運行時(Runtime):它們更可能以容器優先或/和支持Kubernetes本機語言編寫,比如Java,Node.js,Go,Python和Ruby等運行時。
2. 安全性:在多云或混合云應用程序環境中部署和維護應用程序時,安全性至關重要,應成為環境的一部分。
3. 可觀察性:使用諸如Prometheus,Grafana和Kiali之類的工具,它們可以通過提供實時指標以及有關如何在云中使用應用程序和如何運行的更多信息來增強可觀察性。
4. 效率:專注于極小的內存占用,較小的工件大小和快速的啟動時間,以使應用程序可在混合/多云平臺之間移植。
5. 互操作性:將云原生應用程序與開源技術集成在一起,使你能夠滿足上述要求,包括Infinispan,MicroProfile,Hibernate,Kafka,Jaeger,Prometheus等,用于構建標準的運行時架構。
6. DevOps/DevSecOps:這些方法旨在以最小的可行產品(MVP)和安全性作為工具的一部分,歐洲服務器,連續部署到生產中。
延伸閱讀:
關注中國IDC圈官方微信:idc-quan 我們將定期推送IDC產業最新資訊
查看心情排 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2020-01-19 17:25:00
云資訊 KubeSphere志在開源,加速中國企業向云原生邁進
提起開源項目,熱愛IT技術的人難免心頭一熱,許多人提起做開源的企業內心也滿是崇敬之情。2019年,國內的開源熱情似乎比以往更高了些,開源項目是企業彰顯技術自信的行為, <詳情>
2020-01-17 15:24:00
云資訊 開箱即用的云原生:KubeSphere容器平臺
2020年1月10日,在青云QingCloud舉辦的媒體溝通會上,KubeSphere容器平臺產品經理于爽向大家展示了青云QingCloud為了支持云原生趨勢打造的,可以“開箱即用”的云原生平臺 <詳情>
云原生 KubeSphere
2020-01-16 21:55:12
全球云計算市場進入穩步增長階段,市場增長進入深水區,亞馬遜主導的公有云模式正受到挑戰。 <詳情>
2020-01-16 14:35:49
云技術 2020云原生7大趨勢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