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科技產業的一個特點,就是總會給大家制造出各種各樣的風口。這些風口往往有著特別酷炫的名字,有強大的學術論證和巨頭背書,但真正落實到應用性和商業行為當中,結果怎么樣又不好說了。
比如說,作為腦極體關注的核心領域之一,大數據與云計算產業當中,能明顯感覺到最近一個詞熱度躥升的速度特別快:邊緣計算。
事實上,邊緣計算并非新生事物,其運算原理在很多年前就已經被提出了。但隨著近期物聯網產業發展、5G時代到來,與這些領域息息相關的邊緣計算又被重新推向了風口浪尖。
去年11月,華為、沈陽自動化所、Intel、ARM、信通院、軟通動力聯合發起成立了邊緣計算產業聯盟(Edge Computing Consortium),更是讓整個2017年中國的ICT與物聯網市場彌漫著邊緣計算的芬芳。
半年時間里,國內大批以邊緣計算為賣點的智能家居和物聯網企業狂飆突進,希望借助邊緣計算的火爆成為“風口上的豬”。但邊緣計算真有那么神嗎?又是什么在吸引著大批跟風者進場?下面讓我們辯證地走進這個“重要又不重要”的領域,討論一下“后云計算”時代的物聯網可能。
邊緣計算、霧計算都是些什么?
要講邊緣計算,沒法繞過去的一個概念叫做“霧計算”。一聽名字就知道這是從云計算那變化出來的。霧計算的原理與云計算一樣,都是把數據上傳到遠程中心進行分析、存儲和處理。但相比于云計算要把所有數據集中運輸到同一個中心,霧計算的模式是設置眾多分散的中心節點,即所謂“霧節點”來處理。這樣能夠讓運算處理速度更快,更高效得出運算結果。
假如說云計算是把所有東西都送往天上的云彩中,霧計算就是把數據送到身邊的霧氣里,這種邏輯被稱為“分散式云計算”。
但把云計算分散化的設想,不止產生了霧計算一個結果。有一種更激進的想法是,既然要分散,那為什么不干脆在最近距離完成計算?跑到云端或者跑到分散中心不都是跑嗎?于是就有了所謂的邊緣計算。
邊緣計算,是指利用靠近數據源的邊緣地帶來完成的運算程序。運算可以在大型運算設備內完成,也可以在中、小型運算設備、本地端網絡內完成。而用于邊緣運算的設備既可以是智能手機這樣的移動設備,也可以是PC、智能家居等家用終端,甚至可以是ATM機、攝像頭等市政終端。
總之一句話,你附近哪能算就在哪算,越近越好。
(邊緣計算示意圖)
舉個不恰當但十分容易理解的例子:假如你手機里有個文件太大裝不下了,云計算的解決方法是把它傳到千里之外的服務器中心幫你存著,霧計算是傳到小區的服務器幫你存著,邊緣計算是看看你的電腦、冰箱、洗衣機誰有地方就幫你存哪……
顯然,邊緣計算運算設備和終端設備之間距離最近,傳輸效果最直接,還可以利用近距離網絡和局域網絡,當然運算效率也會更高一點。
邊緣計算之所以短時間內名聲鵲起,是與算法、數據和傳輸網絡幾個領域的發展密不可分的。但邊緣計算帶來的價值想象,最核心的一點還是它與一個詞發生了難以描述的關系:物聯網。
我們知道,物聯網能夠達成的基礎,是讓設備連接網絡,達成交互、數據收集和數據處理的能力。而現階段物聯網的主要運算能力都是由云計算提供的,邊緣計算帶來的幾個好處,仿佛讓物聯網感覺到應該拋棄云計算去投懷送抱。
首先,是邊緣計算帶來了更快的傳輸和響應速度。
對于直接運用于民生、市政甚至工農業的物聯網體系來說,效率和速度意味著一切。尤其是精密的生產型物聯網,決不能容忍民用終端的延遲率。而云計算傳輸到云端,再把結果返回到終端的思路,顯然不如邊緣計算的就近原則來的快。要知道,再短的時間乘以整個終端的數量,都是令人震驚的產業效率。
其次是部分擺脫了網絡環境制約,也更加安全。
舉個例子,假如你的洗衣機、冰箱都是智能化控制的,而且依托于云計算。但你家沒有停電,卻斷網了,域名注冊,那怎么辦?無法進行云端傳輸,物聯網設備就會歇業,豈不是是十分尷尬?邊緣計算解決了這部分網絡環境的限制。并且避免數據上傳云端帶來的泄露風險,所以更適合物聯網體系。
再次,邊緣計算利用了傳統云計算的遺漏區域,產能比更劃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