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計算的戰爭,不會停止,只會迭代。
在所有商業競爭的迭代進程中,能追趕上時代步伐的都是對市場趨勢具有敏銳嗅覺的企業。
云計算領域,經過2016年的價格硝煙,2017年整個云行業似乎沖破了價格的桎梏,回歸到平靜。縱觀國內云廠商格局,硝煙之后醞釀著更大的變革。
從IP數量和活躍IP量審視全球云廠商格局
近日,國際頂級IP信息數據公司ipip.net發布了2017上半年《全球云服務商IP地址分析報告》,另辟蹊徑地從IP地址總量和活躍數量的視角解析全球云廠商的市場格局。
該報告從注冊IP數量和活躍IP量,審視全球云廠商格局。報告數據顯示,從全球注冊IP地址數量看,AmazonAWS、MicrosoftAzure、阿里云、IBM排名前四,國內騰訊云、華為云、美團云、百度云等也“榜上有名”。從活躍IP數量來看,AWS第一,阿里云緊隨其后,Azure位列第三。國內云廠商活躍IPTOP5分別是阿里云、騰訊云、UCloud、華為云和美團云。
ipip.net作為中立的第三方表示,由于國內三大運營商都有自己的公有云,但是它們的IP在全球所有的IP里,以目前的手段不能分辨,因此未將其列入。ipip.net專注IP地理位置以及IP畫像數據的研究、整理與發行,遍布全球的監測點進行城市IP地域數據標記,準確度值得信賴,該報告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全球云廠商的發展狀況。
國內云廠商競爭激烈,發展空間巨大
2016年我國云計算市場規模超過500億元,達到516.6億元。2017年中國云計算市場份額預計達到690億元以上,發展前景廣闊。
由《互聯網周刊》和eNET研究院推出的《2016年度公有云提供商TOP50》排行榜中,排名前十位的玩家基本上涵蓋了國內云計算市場的三大陣營: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陣營,以華為為代表的IT基礎設施廠商陣營,與三大運營商為代表的運營商陣營。
根據國際市場研究機構IDC公布的“2016年度中國公有云市場統計數據”,阿里云的市場份額是40.67%,幾乎占據公有云市場的半壁江山,緊隨其后的中國電信“天翼云”、騰訊云均只有個位數的市場份額。阿里云暫時的一家獨大帶給市場一個強烈信號,在先發企業形成規模優勢之后,留給后來者的市場空間將越來越窄。
因此,國內云廠商的競爭將更為激烈,而這其中三大運營商的表現格外引人關注,特別是在美國通信運營商巨頭AT&T和Verizon相繼退出云業務領域的背景之下。Verizon和AT&T在云業務市場上采取收縮戰略,其實質為美國云計算市場的競爭形勢所迫,從某種程度上已經宣告傳統通信運營商并不能適應云計算技術和云計算市場的競爭,體面退出貌似已成大勢所趨。而面對國內巨大的云計算市場,三大運營商又將會有什么樣的表現。
六大云廠商,各有千秋
那么在云行業進入拼硬實力、爭奪或開發新技術的階段,云計算格局又會發生哪些變化 文章在此盤點了國內6個最有競爭力的云廠商。
1.阿里云
阿里云電商、金融、O2O等行業解決方案是亮點。阿里云與國家天文臺成立了天文大數據聯合研究中心,同時獲得兩家大數據國家工程實驗室。阿里云與國內高等學府、研究機構等合作,將前沿技術研究成果應用到實際業務中,創造的價值將無法估量。
2.天翼云
“云網融合、專享定制、安全可信”是天翼云的三大差異化優勢。中國電信天翼云從專屬云、專網云、定制云、安全云四個方面為客戶提供一攬子解決方案。天翼云在資源池建設上加大投入,中國電信與華為公司進一步加深磨合,力求打造最貼近政企客戶需求的云服務。
3.騰訊云
騰訊云游戲、金融、音視頻、大數據等行業服務能力突出,特別是游戲和金融、視頻這三大領域,是騰訊云之所長,且這三條業務線貢獻騰訊云50%以上的總業務量。在前沿技術領域,通過騰訊科恩實驗室、玄武實驗室的信息安全研究,騰訊云在云計算技術及物聯網設備的前沿安全攻防方面也許能給業界更多的驚喜。
4.“沃云”
中國聯通“沃云”系列云計算產品包括云基礎設施、B2B的企業業務和B2C的公眾業務三大領域。與同質產品相比,具備帶寬直連IP骨干網和大出口帶寬的網絡優勢以及全國10個數據中心、30個資源池的基礎設施優勢。在服務方面更是具備彈性靈活的業務功能、六級安全機制、全國點多面廣的服務優勢。
5.華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