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IT向云計算的快速轉換,催生了龐大的市場需求,琳瑯滿目的私有云、公有云、混合云、專有云、行業云,甚至是城市云,開始映入用戶的眼簾。
但與以公有云為主導的美國等市場不同,中國云計算市場雖然阿里等力推的公有云也在快速成長,但私有云一直保持著穩健的增長步伐。來自信通院的數據顯示,2016 年中國私有云市場規模達到344.8億元,同比增長25.1%,預計到2020年,市場規模將達762.4億元。
作為云計算行業的老兵,賽特斯云計算和大數據產品線總監林強告訴記者,私有云之所以能夠大行其道,究其原因還在于更多的政企客戶對于安全性、靈活性、定制化的更高需求。而且,隨著云計算的逐步滲透,一種新的云服務形態開始興起,業界將其稱為“托管私有云”。
“托管私有云本質上是私有云,但對用戶來講,可以將基礎運維工作轉移給云服務提供商,鄭州電信服務器 服務器托管,同時可以根據業務需求對資源池進行動態調整,實現整個生命周期內的最低TCO。”林強說,“托管私有云在整體成本、安全私密性、彈性伸縮等方面實現了很好的平衡;同時,也為國內的電信運營商/云服務提供商的轉型指明了一條道路。”
“托管私有云強調的不僅僅是云平臺,而是用云的方式來交付能力和服務,網絡則是交付的載體,‘云網融合’已經成為必然選擇;作為國內‘云網融合’理念的倡導者和積極踐行者,賽特斯一直將可感知、可重構、可演進作為網絡演進方向,結合廣受贊譽的‘賽云’云計算解決方案,將會成為用戶在構建托管私有云上的最佳合作伙伴。”林強說。
托管私有云興起
隨著云計算發展的逐步深入,產生了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等多種形態。在今年的“可信云大會”,混合云和超融合成為了業界關注的焦點,也逐漸成為市場主流。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托管私有云作為云計算的一個特殊形態,已經占到了云服務市場20%的比例。
在林強看來,托管私有云的興起有其必然性。“用戶在構建云平臺時,主要有幾點考慮:首先是安全性、合規性和可控能力,其次要考慮專業的運營維護團隊,另外還要考慮到整體成本。”林強說,“托管私有云可以說是很好的解決這些問題。”
托管私有云本質上是私有云,從數據中心底層架構到上層平臺都是專享可定制的,用戶甚至可以對CPU/存儲形態等提出個性化需求,而這些是公有云服務難以實現的;在運維方面,市場上的專業人才是比較匱乏的,對于大部分用戶而言,自己養一個云平臺運維團隊,專業技術成本是比較高的,非常具有挑戰性;從成本角度來考慮,要構建一個私有云,不僅要考慮云平臺,還要考慮數據中心選址、風火水電以及設備采購等問題。
“托管私有云就是這么一種方式,能夠在保證安全性、私密性的前提下,將運維等成本轉嫁出去,讓用戶以服務的形式享受到私有云的服務,的確是非常好的選擇。”
其實,托管私有云不僅僅對最終用戶是個很好的選擇,對于電信運營商和公有云服務提供商也是個很好的選擇。之前,由于業務能力趨同,他們主要提供的是資源導向的基礎能力,價格戰是主要的競爭方式,而托管私有云則給他們打開了一個新空間。特別是在國內市場,三大運營商在公有云領域和阿里、騰訊等云服務提供商正面PK,勝率并不大;但如果能夠借助托管私有云,則可以盤活已有的,龐大的存量政企客戶市場。
瓷器活更需金剛鉆
托管私有云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但為什么時至今日才被市場所熱議?林強認為有著多方面的原因,理念接受度是一方面,技術成熟度也同樣非常重要。從技術層面來看,主要面臨著混合云管理以及云網融合等方面的挑戰。
混合云管理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很多客戶都是部分業務放在公有云,部分業務承載于內部私有云——將關鍵業務放到私有云、將非關鍵業務放到公有云已經成為發展趨勢,這就產生了混合云的需求。
與混合云管平臺相比,云網融合可能更加關鍵。
林強指出,對于托管私有云服務提供商而言,除了提供私有云服務之外,還要解決客戶的云接入以及互聯的需求,因為客戶可能有分支機構,需要在不同地方要建托管可互聯的私有云;另外,服務提供商要為客戶提供完整、靈活的服務。比如不同用戶對虛擬化需求不同,包括對網絡安全要求不同,可能用戶還需要托管私有云服務提供商能給他提供混合云。托管私有云服務提供商還要為用戶提供7x24小時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