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嘉賓,大家下午好,我是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閆丹,我主要在可信云負責金融行業的云計算方面的研究工作,今天我簡單為大家介紹一下我們的一些研究成果,就是云計算在金融行業的發展現狀。
首先我們先看一下國際上的云計算在金融行業的發展趨勢,在國際上泛太公司不斷崛起的,他們以云計算為依托,同時借助近十年來崛起的大數據技術以及人工智能技術,這些技術不僅改變了金融機構的IT架構,也使得其能夠隨時隨地訪問客戶為客戶提供了方便的服務,從而改變了金融行業的服務模式和行業格局。他們對于云計算的使用目前處在非關鍵業務,比如提升網點影業點的生產力,人力資源客戶分析或者客戶關系平臺,并沒有在核心系統,比如說收復,零售銀行以及資金管理核心業務系統。
下面再看一下國內的發展趨勢。首先我們看一下國內的政策環境,國家層面高度重視金融行業的云發展,隨著國家互聯網+政策的落地,金融行業互聯網+的步伐也不斷的加快,同時銀監會和人民銀行頒布了相關的指導意見和工作目標。首先看一下國務院頒布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互聯網+”普惠金融是推進方向,鼓勵金融機構利用云計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加快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銀監會頒布了《中國銀行業信息科技十三五發展規劃監管指導意見》,首次對銀行業云計算明確發布了監管意見,是中國金融云建設的里程碑事件,明確提出積極開展云計算架構規劃,日本游戲代理 歐洲服務器,主動和穩步實施架構遷移,正式支持金融行業公有云。除了金融私有云之外,銀監會第一次強調行業云的概念,正式表態支持金融行業云的發展。人民銀行頒布了《中國金融業信息技術十三五發展規劃》,要求落實推動新技術應用,促進金融創新發展,穩步推進系統架構和云計算技術應用研究。
下面看一下金融行業目前上云的路線,隨著金融行業“互聯網+”戰略實施的快速深入,其業務及運維系統高效敏捷運行提出了嚴峻挑戰,為此金融機構開始高度關注分布式云計算架構下IT的發展與應用部署。金融行業IT系統應用具有歷史包袱較重的特點,金融行業IT系統遷移分布式架構仍需逐步進行。金融機構使用云計算技術通常采取從外圍系統開始逐步遷移的實施路線。另一方面,金融機構優先考慮使用云計算技術建設互聯網金融系統,首先互聯網系統包括微貸、P2P、消費金融相關業務,由于系統需要新建,歷史包袱相對較輕。
下面是國內金融行業主要使用云計算的落地方式,目前看到國內金融行業使用云計算技術采取了兩種模式,一方面私有云,一方面行業云,私有云方面對于技術實力和經濟基礎比較強的大型機構偏向于私有云的部署方式,可以將一些核心業務系統,存儲重要敏感數據部署到私有云上。一般采用購買硬件產品,基礎設施解決方案方式搭建,在生產過程中實施外包駐場運維自主運維或自動運維方式。對中小型銀行,城商行經濟實力較弱,同時由于技術能力偏弱,所以通常采取行業云的方式,所謂的行業云通過金融機構間的基礎設施領域的合作,通過資源等方面的共享,在金融行業內形成公共基礎設施,公共接口,公共應用等一批技術公共服務。用于對金融機構外部客戶的數據處理,服務,或為一定區域內金融機構,金融機構垂直金融機構提供資源共享服務。
下面看幾個金融行業使用云計算的案例,第一個是瑞銀銀行。這是一個國外的機構,金融機構利用云計算完成數字化轉型,采取了混合云的方式,可以看出他們平時日常業務處理中使用的是瑞銀數據中心進行,一旦峰值到來,可以將負載導入公有云平臺,充分利用公有云計算資源完成風險計算工作。下面是國內的案例,第一是郵儲銀行,是私有云模式,首先部署到私有云上,從而滿足對開放性穩定性靈活性以及安全性等方面的需求。另外一個案例是金融行業云的案例,這個是興業數金,這是典型的行業云,主要為中小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中小企業提供金融行業云的服務,率先將云計算技術用于生產系統,而且將云計算技術推向金融行業云的維度,這是一個金融行業應用行業云比較典型的案例。
下面是金融行業應用云計算的主要問題,主要出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相關監管合規要求不明確另外是銀行采用云計算試錯風險比較高。另一方面,傳統金融機構IT系統無法適應現有云計算計算架構問題,原來的監管要求,還存在,同樣約束現在的云計算系統,有一些監管要由于數據格力的問題,不能滿足原來的監管要求,所以說相關的監管機構,我們應該倡導相關的監管機構調整對云計算架構的合規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