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云計算,互聯網新貴們已經在大干,但是是快車;
做云計算,曾經說要抱住運營商的華為剛剛定下來要自己干,但是是猛狼。
和平共處對于電信運營商和華為來說,在云計算領域是不是必然的呢?
5G為電信運營商們勾勒了一個萬物互聯的全新時代,全球的設備商、芯片廠商和終端廠商都為之興奮不已,從3月份的巴展到6月份的MWC2017,所有的人都在勸導電信運營商們即使5G標準還沒有凍結,也可以先行先試提前布局。
不過運營商自己可能心里清楚,如果沒有準備好5G的過冬糧食,不能找到更多能產糧食的土地,5G可能就是一場水中花,動輒幾千億的投資,對大部分運營商而言并不是能靠西北風刮來。
是的,運營商們希望在三塊土地上能夠產出更多的糧食: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這也是設備商們在鼓動運營商上馬5G的時候描繪的美好未來。
以云計算為例而事實上運營商們也是這么干的,比如中國電信已經把內蒙古和貴州的天翼云平臺推向了31個省,中國聯通已經布局大型的云數據中心12個335個地市數據中心,中國移動也宣稱將從內環、中環、外環三個方向構建開放生態系統。國外的德國電信也早已經把云計算作為新增收入的主要來源。
之所以這么做,其實對于電信運營商來說并不存在什么特別的理由,主要是百億級別的增長市場實在并不多,而電信運營商最擅長的依然是管道以及基于管道自然延伸的云計算服務。如果我告訴你一個基本邏輯:計算、連接、數據在未來將成為一體化的服務,你或許應該同意我的觀點。
但是在云計算市場,電信運營商們所面臨的競爭格局或許稍微有點復雜。
近期華為宣布在云計算領域的最新戰略訴求:成為全球五朵云之一,并且在公有云領域做長期戰略投入。對于電信設備巨頭華為一只腳踏進云計算領域,并且決心成為主要的游戲玩家,其實并非沒有征兆,任正非曾說“有一件事情我知道,就是信息流量越來越大,又越來越不賺錢”,但是只要這個流量基礎在,“我們總有一天能找到我們賺錢的商業模式”,在讓電信運營商完成管道建設之后,馬來西亞主機 日本服務器,目前看華為找到了自己能夠賺錢的商業路徑——云計算。
所以在經歷了2010年“華為做云計算和傳統IT企業不同,一定要抱緊電信運營商,否則死路一條”到2013年宣稱永不做云計算運營到今天正式宣布要成為全球五朵云,這其中商業邏輯的轉化的背后是華為自身發展需求、與電信運營商伙伴關系以及技術產業變革趨勢所帶來的城頭變幻。
在這場戲劇的變換過程中,可能很多傳統的電信運營人并不適應這種從以前的局方和甲方到今日作為電信設備商伙伴的角色變換,但是其實有三點我認為電信運營商應該明白,曾經作為幕后的女人的華為走到前臺,開始參與電信運營商的戰略制定、業務運營以及獨立的在云計算、物聯網等業務領域同為運營商,是因為電信運營商天然的體制優勢帶來的體制弱勢所造成的
體制優勢是電信運營商擁有牌照、頻段以及國有資本,但是隨之而來的也是體制弱勢,那就是只能專注于狹窄的管道服務,以至于每一次新的移動通信技術還在剛剛商用之際,電信設備商們主導的3GPP就開始為運營商們策劃下一代移動通信標準,而運營商即使當前的網絡還在商用還能滿足用戶需求,也不得不被迫持續的升級,因為你不升級電信設備商們就可能不再對老設備提供足夠的支持了,所以在歷史上電信運營商一直以來都是電信設備商的產糧食的肥沃土地。
毫無疑問,愛立信、諾基亞、華為、中興以及已經被合并的阿爾卡特、倒逼的北電,其曾經的生存模式就是這樣的:作為乙方說服客戶電信運營商不斷地升級換代,并在自己的業務發展中,小心翼翼的維持著與電信運營商的邊界,并不敢直接開展與電信運營商自身的業務,尤其是戰略重點布局的業務。
平衡之所以能夠維持,是因為那時候電信運營商是唯一的收入來源,所以你可以理解2010年任正非生產必須抱緊運營商,因為那個時候帶寬很差,中國3G剛剛起步,云計算還是生死未卜前途不明朗的小嬰兒,亞馬遜也還未能向全球證明云計算的確是一個新的增長點。
今天的不同之處在于電信運營商在過去的十年成就了設備商的同時,為整個國民經濟搭建了一個無所不在的高帶寬網絡,另一個顯著性的不同則是大數據和和人工智能的出現,使得云計算技術得以應用前景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前景光明,你要知道沒有人會認為把數據集中起來沒有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