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第十二屆中國IDCC產業年度大典·金融科技高峰論壇暨《管理體系在銀行業數據中心的創新與實踐》首發儀式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行。
2017年被譽為金融科技元年,區塊鏈、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對銀行業的影響正在不斷深入,這其中面臨更嚴峻的網絡安全、監管、容災等問題。針對這一現狀,中國銀行總行、IBM、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平安科技、中國銀行數據中心(上海)、騰訊、中國信息安全認證中心、中國電信、中國銀行江蘇省分行等數位企業高層就金融科技當下趨勢及問題進行演講。
中國電信云計算分公司IDC業務支撐中心總監袁曉東分享題為《中國電信全網IDC能力及云業務生態和云安全服務》的演講。
袁曉東:很高興在金融的盛會跟大家見面。其實我們中國電信是作為一個運營商一直以來是金融企業的忠實的資源提供方。同時我們也是一個能夠不斷地創新和提升我們服務空間的有一定相關業界技術層、經營層、企業理念層的傳統企業。
我們想隨著金融創新的步伐,我相信我們中國電信會有更多的資源來配套金融企業,來實現最終創新和金融服務于民的目標。下面我想借著個平臺來介紹一下目前我們中國電信在數據中心,在云服務,以及云安全方面的相應的目前我們正在做的一些事情和一些資源。
首先跟大家說一下,目前作為一個運營商,我們在目前,我們數據中心的相關的資源的布局。從這張圖上首先第一個感受,是我們運營商最基礎的老本行,那就是網絡的能力。目前中國電信系全球最大靈活可控的立體網絡提供商,同時我們也是以客戶可感知的智能管道的能力而著稱。
在數據中心的資源方面,我們目前全國在網運營的家數已經達到15萬個,同時我們也是創建了中國客戶感知最強的目前新型的CDN的內容分發的網絡。諸如此類的這些資源將來都會成為我們金融企業在全國進行業務布局和業務開展有力的支撐的資源。目前在數據中心還是相對來講比較傳統的業務,包括我們一些增值業務,包括增值的領域的相關面向客戶層的服務能力的提供方。
最基礎的,我們都說數據中心最最基礎的就是風火水電的保障能力,中國電信也是秉承著強大的研發和客戶經營以及科研研究院的技術支撐。同時我們全國有近10萬運維的支撐人員,來承載相關的全集團數字中心的風火水電的運維。以對優的資源,最好的保障,最好的服務來提供業界的資源的配套。
在數據中心,我們都會關注PUE,這是最大的運營成本,我們中國電信也是做了整體全局的規劃,我們帶選擇最合適的地點、氣候、最充沛的能源資源,以及最好的網絡能力,來打造中國電信的IDC的技術資源。
在數據中心應用場景方面主要是三大場景,一個是互聯網中心,一個是DC中心還有災備和恢復中心,這塊其實我們第一個中心,大部分我們是跟相應的目前熱火朝天的互聯網企業,來為他們提供服務。更多的DC中心是我們相應的企業的相關的專業領域自己的專有云,私有云的大數據的承載池。后面這一塊其實跟我們金融企業相對來講關系比較密切的。我們知道金融中心,特別是四大國有行,大部分都是得建數據中心,但是一些小行,好多都是自身的運維能力相對比較偏弱,這時候就會跟我們運營商合作。我們三家運營商都在做這些方面災備資源的配套,所以我們目前在災備這塊跟金融企業進行合作。
我們在內蒙和貴州兩個園區已經有相應的金融客戶在我們的園區落地,也提供了相應的,按照楊總所說的我們金融的標準和體系,根據相應的災備資源的相關技術要求,我們進行了資源的建設和提供。
另外一塊是我們一些產品實現,我們知道數據中心最終承載的這些業務,是有差異化的,所以我們中國電信針對不同行業、不同企業、不同類別應用來建設相應的資源等級,以合適的資源、合適的價格以及配套合適的,讓客戶有所體驗,感覺良好體驗的資源提供相應的配套服務。
剛才大家也聽到,楊總和張總在介紹的的對整個信息安全的體系認證是非常非常的關注。我們中國電信已經順利通過了ISO27001以及ISO20000的相應的認證,使得我們整體的數據中心的運營體系能夠在一個標準化的、安全性的制度下正常的運行。
目前我們整體的數據中心的布局,我們是采用了2+31+X的資源布局,目前在網運行的資源在行業內是全國第一。全國我們已經有400多個數據中心,新加坡電信服務器 馬來西亞服務器,17萬個機架,鉆石級星級達到13個,星級的61個,總出口帶寬達到80億,運營商市場份額達到70%,這塊上面中國電信還是有一些比較好的資源,也是有比較好的優勢。2+31+X,前面的2就是一個南一個北,內蒙和貴州,兩個集團級的超大型的覆蓋中心,31個代表我們覆蓋31個省市,X是全國各個地市級的資源,整個數據中心的資源部署已經形成了全國的全覆蓋。這是我們有10萬個運維經理,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這些運維經理,借著我們在基礎設施維護的經驗,我們把這些經驗很好的運用到數據中心的運維,也使得這些運維經理能夠從容的應對在數據中心可能出現的所有的運維的問題和故障,所以我們從四個方面,日常巡檢及監控,日常維護與保養,應急保障以及連續性計劃的執行,最終要實現基礎設施可用性保障閉環的管理,這個管理又是一個滿足我們遵循循環提升法則的要求,在逐年的提升,逐年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