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大的市場增量,運營商當然不想錯過,美國電信運營商AT&T算是第一批吃螃蟹的,早前與VeloCloud合作推出了SD-WAN解決方案,并且將智能SD-WAN CPE與智能MPLS網絡相結合,典型的SD-WAN解決方案采用了OTT的方式,即在每個用戶端點都部署了SD-WAN CPE,通過站點之間的網絡傳輸鏈路建立隧道。
可以看到的一個趨勢是,國內外的運營商都在SD-WAN市場上積極布局,像英國電信推出了BT Agile Connec,由諾基亞子公司Nuage提供支持,Comcast則是發布了基于DOCSIS 3.1的千兆網絡服務配對的SD-WAN產品?;氐街袊袌?,中國電信曾在電信級骨干網上推出了由Versa支持的全球SD-WAN產品,民營運營商鵬博士也推出過鵬云SWAN。
像中國移動可以使用SPTN專網實現Underlay方案,SPTN VPN具備流量自動調優、路徑靈活調整等能力,并且中國移動還開發了vCPE、vFW等云端的應用。另一個案例是中國聯通,其提供的SDN+SR網絡在海外有超過45個節點,可以完成阿里云、騰訊云、AWS等CSP的多云接入,而且底層提供了網絡控制器和編排器。
云網協同的概念加速了SD-WAN(軟件定義廣域網)的落地,一些快速崛起的SD-WAN廠商想要借此削弱傳統運營商的地位,但是運營商并不會輕易認輸,其希望憑借基礎網絡的優勢搶下軟件定義這塊大蛋糕。
一方面,SD-WAN降低了企業網絡管理的opex和capex,另一方面企業客戶也在遷移上云的過程中借助SD-WAN平臺和工具去尋求新的網絡架構。以往,運營商的網絡服務多偏重于骨干網和接入網,WAN應用于企業網的環境較多。通過集中式的軟件架構,SD-WAN可以讓服務不再需要通過專有硬件實現,這對于部署和維護成本是有效降低的,而且可以做到按需付費。
借助SD-WAN,運營商加強對客戶服務的端到端管理,利用既有的MPLS和帶寬直接提供WAN服務,以及以應用為基礎的SLAs,與之相比,互聯網企業在通信管道尤其是超長信道傳輸方面是存在技術挑戰的,這樣的物理鏈路改進還要轉到管道商來解決。要知道,當前運營商骨干網的數據傳輸帶寬已經超過100G的級別,根據用戶接入業務需求不同的帶寬幅度也可以覆蓋到2M-10G。
如今,傳統的廣域網已經難以跟上企業對云環境和敏捷IT的需求,有些客戶放棄了繼續優化MPLS或專用鏈路,直接采用管理成本更低的SD-WAN解決方案。此外,傳統WAN架構也很難達到在云端快速創建應用,以及互操作性、安全性、可見性等方面的要求。如何以更加智能、自動化的方式,將移動、邊緣、云的各類工作負載連接在一起,SD-WAN成了解決這些問題的重要方向。
盡管SD-WAN服務對運營商有很大的挑戰,但后者以其基礎網絡的技術優勢仍可能實現超車,談落后為時過早。
舉個例子,美國運營商Sprint的用戶從SD-WAN服務中獲得了降低運營復雜性和成本節省的優勢,企業用戶的帶寬每年增長30%,但預算并沒有增加。廣義來看,SD-WAN網絡解決方案可以分為為Internet專線、企業專線、云網一體化應用等場景,作為基礎設施提供商的運營商提供SD-WAN的另一個優勢是Underlay SDN網絡,把IPA網進行SDN升級。
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SD-WAN市場收入將達到23億美元,到2021年復合年增長率將達到69%,超過80億美元。另一項數據顯示,亞洲服務器租用 歐洲服務器,SD-WAN軟件組件(控制器和虛擬網絡)的收入增長速度會接近硬件的兩倍,未來五年內,SD-WAN軟件收入將以41%的復合年增長率增長,硬件則為21%。
此外,SD-WAN專線和MPLS專線也優勢互補,打造混合專線的新模式,亞洲服務器租用 歐洲服務器,畢竟現有的MPLS專線仍然占據著主流市場,并且多數份額掌握在運營商手中,想要大規模替換并不現實??紤]到SD-WAN的業務靈活性,在交付使用時也要隨著客戶的需求去適應,這就需要傳統運營商的專線網絡支持,而要論建管道還是運營商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