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依托于智能語音,科大訊飛入選首批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名單,除了科大訊飛之外,入選的還有依托百度公司建設自動駕駛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依托阿里云公司建設城市大腦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依托騰訊公司建設醫療影像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
上文也提到了科大訊飛的“同傳門”事件,對于此事件科大訊飛曾表示:“從沒講過AI 同傳的概念,始終強調是人機耦合的模式,人工智能目前還無法替代同傳,人機耦合才是未來發展之道。”雖然科大訊飛以“人機耦合”的說法化解了“同傳門”的尷尬,但一個更現實的問題卻浮出水面:人工智能無法替代同傳,除了技術本身沒有達到成熟之外,落地到實際場景似乎也不是那么順利。
雖然,科大訊飛與BAT不是一個量級,不好拿來做比較,但后者在研發領域的大力投入值得科大訊飛時刻保持警惕。業內人士表示,語音交互技術發展到今天,算法已經不再是壁壘。阿里、百度等巨頭的持續投入將給科大訊飛帶來巨大的壓力。
押注To C業務
未來,科大訊飛能否較大程度地享受到AI技術商業化落地帶來的巨大收益?能否重新回到千億市值?能否在千軍萬馬中突出重圍?還需市場的檢驗。
以翻譯機為例,翻譯機是科大訊飛重點推向市場的智能硬件產品,但這個領域的玩家更多。在國內,有網易有道、搜狗等互聯網公司,在國外,有IBM、Waverley Lab等海外企業。此外,谷歌、百度等人工智能巨頭正在將基于統計機器學習+人工神經網絡的智能翻譯技術注入到移動應用上。
目前,科大訊飛C端業務主要包括電信增值業務產品、移動互聯網產品和服務與智能硬件。根據財報顯示,2018年上半年To C 業務營收為10.84 億,同比增長129.69%。不過其中有25.41%的收入來自個性彩鈴、咪咕靈犀等與運營商合作的業務,這些業務不是未來業績的創新點,To C還得依靠移動互聯網產品和服務與智能硬件。
2008年至2017年,科大訊飛的營業總收入從2.58億元增長至54.45億元,十年增長了21倍。但值關注的是,自2013年以來,科大訊飛的營收增速大幅增長,凈利潤出現了增速大幅下降。公開數據顯示,科大訊飛2013~2017年凈利增速分別為52.95%、36%、12.09%、13.90%和-10.27%。上文也提到,科大訊飛2018年前三季度凈利潤為2.19億元,扣非后凈利潤僅有2462.67萬元,同比下滑7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