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微軟公司的股票市值突破10000億美元,甚至超過蘋果和Amazon,重回世界之巔。
二是蘋果公司發布了2019年的200大供應商榜單,中國大陸+香港占了其中40家,首次超過日本(39家)。尤其是2019年全球807家核心制造工廠當中,383家在中國大陸,占比47.46%。
iPhone手機和Mac電腦創新有限、銷量滯漲,而且制造、市場環節更加依賴中國,蘋果公司似乎正在面臨重大變局。
在此,我更想重新回顧一下蘋果公司的崛起過程,反思過去人們未曾發現、或者關注不夠的重要因素。
喬布斯與蘋果公司的命運關聯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創立蘋果,蘋果電腦占領PC機市場,到創始人喬布斯被蘋果董事會趕走。
第二階段喬布斯二次創業,而且收購了皮克斯動畫工作室(《海底總動員》《尋夢環游記》等等經典作品由此誕生)。
這個過程當中有一個關鍵因素——極客(geek),并未受到特別關注。
極客(geek)是那種對新科技、新產品抱有很大熱情,同時又能容忍科技產品初期階段的各種瑕疵,香港免備案主機,引導科技產品迭代、進化走向成熟的那群“死忠粉絲”。
極客群體高度擁護他們的意見領袖(KOL),比如喬布斯、馬斯克等等,而蘋果、特斯拉的很多創新產品,最早也是面向這群“死忠粉絲”而來的。
甚至可以認為,是這群極客、這群“死忠粉絲”催化了一些偉大科技公司。
洞穿很多表面現象,才更能看清很多事情的微妙變化。這里,我想基于這一新的視角,透過蘋果公司面臨的一些微妙局面,談談科技領域正在發生的深刻轉變。
任何互聯網公司、任何科技產品,有100個非常愛你的用戶,要遠遠好過有10000個覺得你還不錯的用戶。
這是所有夕陽公司可以再次崛起的關鍵。
01.微軟、蘋果,都曾是夕陽公司,都能實現“二次崛起”,而且掌握了共同的核心密碼。
蘋果公司的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30歲時被董事會趕走,漂流了11年以后,才被請回來搶救臨近懸崖的蘋果公司。
當時,蘋果公司就是一家電腦公司,僅是Mac電腦系列就有多個版本,每個版本又有多個編號,而且都很稀松平庸、銷量下行,喬布斯沒別的辦法,就是砍掉了90%的產品線。
也不是說,你專注、聚焦核心產品,就一定能扭轉敗局,喬布斯找到的那把鑰匙,是KOL。
蘋果公司在2001年推出iPod音樂播放器,瞄準200個左右的傳媒意見領袖(這里面有新聞記者、影視明星、專欄作家等等),他們有欣賞品位、有傳播能量,這些都轉化成了“話語權和口碑”,很快將iPod推向大眾市場。
音樂和網游很像,天然具有“使用戶上癮的能力”,這更是KOL獲得發揮空間的機會。
iPod大獲成功以后,蘋果公司以iPod為底子在2007年推出了iPhone,直接導致手機市場的重新洗牌。
2001年是蘋果公司重獲生機的起點,卻是微軟公司的一個巔峰,巔峰過后全是下坡路。
微軟市值最高觸達6000億美元,比爾·蓋茨剛剛退位,史蒂夫·鮑爾默已經開始執掌微軟。
此后的13年間,微軟公司的股票市值沒有任何增長,在移動互聯網驅動的創新浪潮中,微軟也少有大的作為。
2014年2月,薩蒂亞·納德拉開始掌舵已經陷入低谷的微軟公司。過去,微軟公司僅僅被視作一家Windows操作系統公司,主要面向大眾PC用戶,而Windows的升級換代已經十分艱難,消耗極其巨大的長期研發投入,也難以帶來用戶體驗的明顯提升。
納德拉將開拓重點徹底轉向企業級應用,也不是說,你業務轉向,企業用戶就一定會買賬。
微軟公司重點瞄準200個左右最有話語權、最有說服力的CTO(首席技術官),他們起到了意見領袖(KOL)的說服作用,先說服各自企業,然后是更多同行,應用范圍不斷擴大,諸如云計算、Microsoft Dynamics的ERP系統,以及各種解決方案、咨詢服務等等,逐漸成為必不可少、極具競爭力的企業級應用,拓展了大片新疆域。
KOL得以發揮關鍵的“商業杠桿作用”,在于背后凝聚的那群“死忠粉絲”。
02. 1%死忠粉絲,決定一個品牌的商業價值
包括蘋果、特斯拉等科技公司,directadmin安裝,并不只有科技,很多時候,科技甚至是為了配合營銷策略。
喬布斯推銷蘋果產品有一個起點,就是“只傳達一個核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