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喊TOB浪潮來襲的我們,正在向一個數字化的社會轉移,通過互聯網提升制造業的信息智能化水平,逐漸成為全球共識。
去年小米全年營收約1800億元,格力營收2000億元,雷軍與董明珠糾纏了五年的十億賭局勝負已然見分曉,不過傳統制造業與互聯網之間的滲透與互探卻剛剛開始。
通用電氣建立了Predix平臺,谷歌收購了工業機器人,仿真機器人,特種機器人,國內服務器租用服務器托管,無人車等工業產品,國內京東與海爾達成合作上線了iSRM智能采購管理平臺,阿里推出了1688工業品牌站……在智能技術應用日趨成熟,追求效率紅利的當下,傳統工業巨頭與新興互聯網巨頭都把目光瞄準了TOB的數字化改造。
逢人必談產業互聯的大背景下,工業互聯網究竟織了一張怎樣的網?
誰的工業互聯網?
“對于TOB來說,春節過后才是一年真正的開始,在2019年京東企業業務會繼續堅持企業采購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的定位,同時加大在采購系統方案等技術方面的投入,并使其市場化;會增加對中型客戶的覆蓋并創新模式,提升服務和方案能力,加快對工業品的布局并大力推動互聯網對傳統模式的變革;會繼續打造運營能力并對其進行包裝和推廣,成為核心競爭力之一。”
“為了實現讓采購變得陽光、高效、低成本的夢想,兄弟們,我們一起加油!”
今年年初京東集團副總裁,企業業務負責人宋春正以一條“開工告示”正式拉開了2019年TOB市場爭奪戰的序幕。TOB市場的爆發逐漸成為了互聯網行業最引人關注的領域,各大巨頭也開始紛紛加碼。而近些年以工業互聯網的方式推動制造業高質量高速發展也逐漸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
美國擁有世界上信息化水平最高的龍頭制造企業,在發展設備數字化率,聯網率等方面具有領先優勢,德國擁有深厚的工業積淀,也率先提出了工業4.0的概念。
GE總裁伊梅爾特曾說:過去十年讓互聯網主導經濟,是我們的失誤。
由此牽扯出一個老生常談卻又始終沒有確切答案的爭論:工業互聯網發展的主動權到底是掌握在工業企業手中還是互聯網企業手中?
術業有專攻,工業有其自身特點,對工業本身缺乏理解的互聯網很難深入其中。況且在工業領域的容錯率要遠低于消費領域,在工業領域一個很小的延遲或誤差就可能帶來數以萬計甚至億計的損失。所以大部分人認為在領域深耕多年的工業企業應占據主導。
可另一方面互聯網企業憑借近二十年的積累,儲備了大量消費端的數據。數據,技術,資本是互聯網行業的三大利器。快速迭代的新技術,海量的數據存儲,雄厚的資本支持催生了以BAT為首的C端紅利豐沛期的巨頭。
根據結果設計相關工業產品,構建平臺為工業客戶提供服務成了他們滲入工業互聯網的一個路徑。
國外的商業環境和制造業發展都更為成熟,龍頭企業通常會通過供應鏈解決方案去提升工業效率,但中國行業的集中度低,壟斷行業少,通過平臺匯聚中小企業形成平臺效應更有商業機會。
事實也確實如此。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工業增加值約為30億元,約為同期日本工業增加值的3.64倍。根據中國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測算,2017年我國工業互聯網直接產業規模約為5700億元,預計2017-2019年產業規模將以18%的年均增速高速增長,到2020年將達到萬億元規模,然而與之相對的卻是很多工業品服務商營業額都難以邁過10億門檻,品牌效應嚴重缺失。
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的《工業電子商務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到2020年工業電子商務應用進一步普及深化建成一批資源富集,功能多遠,服務精細的工業電子商務平臺,到2020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電子商務采購額達9萬億,電子商務銷售額達11萬億。
對國內巨頭來說,這是一個亟待資源整合和智能技術推動深刻變革的蠻荒之地,更是一片充滿想象的藍海市場。
在這樣一場可預知的長周期的升級探索中,國內各行各業都紛紛入局,這一次,傳統工業與互聯網開始站在同一戰線。
尋找突破口
國內的工業品服務為何做不大?業內專家大體總結了兩方面原因:工業品設計數千萬SKU,長尾商品,非標品眾多為供應鏈管理和效率提升帶來了很大阻礙。
另一方面是傳統工業品的渠道供應鏈過長,從品牌商到最終用戶中間有經銷商,貿易商等多層中間商盤剝,最終導致供應鏈成本居高不下,且每個環節都利潤微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