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寫了一篇關于B2B企業如何搭建媒介矩陣的文章,對近期ToB行業的學習思考進行了一個初步梳理:什么是媒介矩陣以及B2B企業的媒介矩陣有哪些要求和標準。
初做B2B企業的媒介投放都會比較茫然,隨著近幾個月B2B熱度升高,在近期的一些討論和交流中發現,B2B和B2C媒介投放雖然有各自的門檻,但壁壘其實沒有想象中那么大。尤其在一些關鍵流程和方法論上面。所以又整理了一篇文章,跟大家交流。
市場環境及行業背景
在很多方面,B2B完全可以去學習B2C企業的玩法:
一是因為B2C企業可以在更多的流量基礎和策略方向上,進行媒介渠道、內容創意、目標人群的快速探索、驗證和迭代。
二是一些B2C和B2B的企業產品形態和商業模式差異并不大,比如B2C的教育行業和B2B的云計算企業。
三是B2B背后藍海的紅利也是基于國內3000萬家以上龐大的企業量級,使之有了更多的基于中小微企業的探索空間。
前兩天看了一篇文章,關于B2B2C的關聯性,有壁壘和有相同點,有B2B更領先的領域,也有兩者根源的對人的探索和挖掘,深有同感。
此外,在經濟寒冬以及互聯網的資本壓力越來越大的背景下,轉化成本越來越高,流量越來越貴的矛盾開始更加凸顯,眾多企業主開始關注流量的變現價值和效率指標,也開始借助工具進行用戶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關注用戶的留存、長期價值變現。無論B端企業還是C端企業,拉新增長已經不是單一的話題。
同時有些ToC的企業也在向B端企業學習,如何在流量和預算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利用內部資源調配,協同合作,挖掘人效,進行更精準的觸達,更高效的轉化。
對于媒介矩陣的搭建,簡單來說:
2B企業對媒介轉化效率,對內容,對專業壁壘的要求更高一些,另外KP難抓取,決策流程長,與業務的緊密性更強。 2C企業對媒介的增長潛力,對用戶的感性體驗,對創意的爆點要求更高一些,要求高效的迭代優化,快速高頻,決策流程短。
對以Sales Driven為主的大型企業的現狀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和沉淀,線上媒介主要是一個品牌傳播和常規拉新的渠道,品牌的宣傳可以根據主題進行多媒體配合傳播,拉新通常以常規的媒介為主,組合玩法和增長空間比較小。對中小微企業也能占據一定營業份額的B2B企業來說,向B2C學習的必要性就更大了。
B2C與B2B媒介投放的同與異
就我以前乙方時期操盤比較多的教育和電商行業來說,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業務壁壘,也都有自己的媒介偏向性。
比如,教育行業的用戶轉化流程很長:從多媒介引流-著陸頁的訪問、溝通和轉化-電銷咨詢的跟進-當面的跟進成單,每個關鍵節點都有需要關注的指標和優化的方法論。這些套路教育行業的市場以及廣告投放人才已經玩的很熟練了,近幾年隨著競爭和紅利變現難度越來越大,也在逐步去開拓留存和裂變,更依賴通過口碑和自傳播去帶來更多的老客戶。從成本方面來說,客單價低的職業培訓一單幾千元,更關注銷售拉新的成本,客單價高的留學培訓一單幾十萬,更關注最終的成單,不同的利潤模式也對應著不同的媒介策略和KPI。
在電商行業,尤其是對Top電商來說,對流量的增長空間要求更大,前幾年互聯網資本大量涌入,directadmin授權,很多電商平臺前期會瘋狂的投入預算,服務器租用,力求快速提升品牌影響和業績產出。這幾年隨著主流電商形成了巨頭割據的局面,增長放緩,開始更多的關注轉化路徑后端的用戶轉化效率,關注成本和體驗,二類電商也因為媒體政策的收緊,也難以像以前一樣通過大量投入和爆品迭代帶來大量利潤空間。
從媒介的趨勢來看,隨著近幾年移動互聯網媒介的爆發式增加,預算分配越來越分散到數量更多的媒介渠道。Adtech的發展,以及涉及營銷自動化和線索分配的Martech工具開發,媒介投放策略也就走向了更加數據驅動+精細化運營的道路。
在逐步變化的過程當中,會發現B2C與B2B在媒介策略上的趨同性發展。在銷售驅動的層面,與業務以及產品綁定更加緊密,一對一,一對精準人群的趨勢;在轉化路徑的后端節點,越來越關注用戶的流轉和轉化效率。
所以,雖然目標都是為了增長和獲利,但哪怕是B2C的企業,因為業務的差異性,媒介投放的關注點和玩法也有著或大或小的差別,而且這幾年與B2B企業的相似性越來越強。兩者基于企業轉化的重點流程環節,針對業務的需求,相互借鑒和學習的地方還是很多的。
B2B行業可以做哪些探索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