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108個年頭,IBM丟掉昔日硬件霸主的身份,進軍云界,然而在云賽道上,它已被“甩”到第一梯隊之后,現今能否靠紅帽扳回一城呢?
4月17日,IBM發布了2019財年第一季度財報。
財報顯示,IBM第一季度的營收為181.8億美元,低于市場預期的184.6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190.7億美元相比,下滑了5%。
事實上,IBM除了在2019年Q1表現不樂觀外,在前三個季度其業績也都較為平庸。而IBM增長乏力在業內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在營收持續下滑的背后,IBM已經多次調整了其業務結構。
早在去年,IBM就進行過多次裁員活動,甚至在前幾天就宣布了一則消息,就是它將關閉在新加坡的生產基地,以及其基地里的員工也將全部被裁掉。
對轉型中的IBM來說,大規模的裁員是合理的動作,也是它不得已而為之。縱觀IBM的前幾年財報,它在行業內的競爭中已經落了下風,盡管2017年四季度結束了連續22季度營收下滑的局面,但好景不長,它的營收增長率再次表現疲軟。
然而,這些歸根結底都與IBM大力發展云業務有關。在談IBM的云業務之前,先來了解云計算存在的意義是什么。
從技術、社會價值、商業角度解讀云計算存在的意義
如今,云計算正漸漸成為家喻戶曉的詞,但不少非專業人士對“云”的理解云里霧里,那云究竟是什么呢?
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給出的定義是,云計算是一種按使用量付費的模式,這種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網絡訪問,進入可配置的計算資源共享池(資源包括網絡、服務器、存儲、應用軟件、服務),這些資源能夠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與服務供應商進行很少的交互。
到目前為止,雖然對云計算的定義有很多種說法,但NIST給出的定義是接受度最高的。而云計算的“出生”其實已經是十幾年前的事情了,在2006年亞馬遜AWS的發布時就象征著云計算時代的到來。經過一路的摸爬滾打,現在的云計算進入到了蓬勃發展的階段,而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有一定的前提條件。
第一從技術層面看,軟硬件的成熟構成了云計算發展的基礎。
云計算的發展對底層基礎設施的完善有很大的依賴度,而分布式技術、虛擬化技術、并行編程技術的成熟為云計算的大規模爆發鋪平了道路。其中,云計算的落地必須依托于數據中心,也就是說,數據中心的大小、寬帶容量、分布點、輻射范圍等方面都會影響到云計算提供的服務。
據了解,超大規模數據中心一般擁有5萬-10萬個服務器。在市場研究機構Synergy Research發布的數據中,2018年全球超大規模數據中心為430個,較2017年增長了11%,并且預計2019年年底前,全球超大規模數據中心的總量將會超過500座。
由此可見,云服務器,目前的數據中心在規模和結構上都在不斷升級,反應了軟硬件技術的成熟度越來越高,因此給云計算給予了更多可發展的空間。
第二從社會價值方面看,云計算的存在很大程度上便利了企業的發展。
有了云計算,企業可以按需和隨意調動資源,為企業節省了很大的一筆成本費用。而且在運營的過程中,企業各環節的效率也會隨著云計算的發展而提高?;?a href="http://www.qzkangyuan.com/cnidc/cloud/">云計算的社會價值,它必然會受到不少企業的擁護,從而推動了它大步向前。
第三從商業角度看,to B業務模式的創新與云計算發展是相輔相成的。
流量紅利見底,許多企業的目標從C端移向了B端,鑒于to B業務的用戶群體主要是商家,而云業務恰好可以順理成章地快速覆蓋到本有的商家。可見,這兩者的聯系有一定的緊密度,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不難看出,這三者是促進云計算發展壯大的源動力,正是具備了一定的宏觀條件,云市場的潛在紅利吸引了不少玩家的加入,當中就包括IBM。
云界“群魔亂舞”,IBM日子不好過
有相關調研機構表明,2018年全球云計算市場規模達到804億美元,同比增長46.5%。其中,2018年Q4全球云計算市場規模達到227億美元,同比增長45.6%。
百億級別的云市場上,云計算仍然是處于高速增長的狀態,而在這增長紅利中,IBM所能收入囊中的部分其實相對比較小。畢竟,2013年IBM在收購了云計算服務商SoftLayer后,才快速啟動云計算??梢哉f,它在云計算方面屬于一個跟隨者。
有數據表明,現有的云市場上,亞馬遜AWS是全球的領頭羊,占有31.7%的市場份額;微軟Azure、谷歌云、阿里云緊接其后,它們的市場份額分別為16.8%、8.5%和4%;而IBM云市場份額從2017年的4.7%下降到2018年的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