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loud 云數據庫負責人羅成對
爆炸式增長的數據量、豐富的數據類型帶來了各種復雜的數據處理需求,云數據庫由于實現了按需付費、按需擴展、高可用性以及存儲整合等優勢,受到了廣大用戶的歡迎,各種云數據庫紛紛涌現。
國內中立的云計算服務商 UCloud 的云數據庫 UDB 產品在 2013 年正式商用,經過 6 年的成功運營,UDB 產品線越來越豐富。如 MySQL、MongoDB、PostgreSQL 以及 SQLServer,UCloud 云內存產品 UMem,也涵蓋到 Redis 和 Memcache,目前已經廣泛支持業內主流數據庫。產品特性包括主從架構、高可用、數據庫專區、獨享、跨區高可用、跨可用區災備、讀寫分離、多維度彈性擴展、備份與恢復、監控與告警等。
“在整整六年時間里,UDB 始終和同眾多用戶一同成長。” UCloud 云數據庫負責人羅成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UDB 產品的演進之路
六年中,UDB 數據庫產品在不斷前行,總結 UDB 的發展歷程,有幾條路徑可循。
首先,緊跟開源社區步伐。2013 年,UDB 從最流行的開源數據庫 MySQL 起步,首先推出了 MySQL 實例,2014 年在國內首推了 MongoDB 云服務,2016 年推出 PostgreSQL。
從最權威的 DB Engine 排名來看,結合 NoSQL 團隊的 UMem 產品,UCloud 的數據庫產品覆蓋了 TOP 級的類型。
第二,從產品角度來看,UDB 產品逐漸從早期的資源型交付,轉為增值型交付。資源型交付可以簡單理解為“我購買的 UDB 是怎么樣的資源”,包括版本與機型、穩定可靠、高性能、高可用、安全性、隔離等。增值型交付則可以理解為“自帶 DBA”,它是面向場景化的多面手,應對在使用過程中場景化的需求,比如災備、擴容、遷移、調優等。從 UDB 產品的發展歷程來看,現在越來越多的產品是在提供增值型的特性交付。
第三,從開源到自研。經過自研能力的積累和沉淀,在 2016 年,UCloud 推出了自研分布式 UDB(即 UDDB),宣告 UCloud 在自研方面開花結果。
后續還有自研的讀寫分離,它是 UDB for MySQL 的性能加速器。未來 UCloud 云數據庫團隊還將陸續推出更多自研、自主的數據庫產品。
演進之路上邁過的那些“坎”
UCloud 提供 UDB 數據庫產品的愿景是完全消除“獲取門檻”和“使用門檻”。細想 UDB 發展歷程,作為親歷者的羅成對感覺負擔是很重的。“每道坎擺在面前,我和我的團隊硬著頭皮邁過去,而且還得想著如何’完美’地邁過去” 。
羅成對將這些困難和挑戰總結為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產品質量。早期 UDB 發展很快,產品功能矩陣越來越龐大,架構越來越復雜,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做到產品質量可控?UDB 資源型交付最基本的要求是穩定性,一旦產品質量存在很多隱患,合格交付就無從談起。UCloud 的解決之道是確定需求把控和軟件設計的合理性,從源頭上保證質量。同時,簡化產品功能矩陣,優化軟件架構。
第二,規模和效率。隨著 UDB 產品規模不斷擴大,如何提升產品運營效率?UDB 產品團隊構建了包括自動化平臺、SRE、智能 DBA 在內的運營體系,用來持續提升運營效率。這方面的工作持續在做。
第三,產品力。具備深度理解“用戶”的產品力,又得實現如何快速交付,是 UDB 產品團隊目前的一個主要矛盾。在羅成對看來,這更是一個全方面的考驗,它既要求對用戶需求的深度理解,又要求對產品發展、技術發展看得足夠遠,并且在二者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而在實踐道路上的考驗來自于“快”,“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如何快速理解用戶需求,同時快速交付,是 UDB 產品團隊一直努力的方向。
用高可用性、高性能、高可靠性解決用戶痛點
秉承著”用戶的需求就是 UCloud 下一個產品”的理念,UDB 產品的研發過程也緊密圍繞著用戶需求點來展開。這些需求點總結為三條時間曲線,分別是“性能或者吞吐量”、“可用性”、“價值或者用戶”。毫無疑問,用戶對這三條時間曲線的期望是一直向上,但是業務量增長時,數據庫的表現就不盡如人意,性能和可用性都會出現重大波動,長此以往,用戶體驗就會變差,新業務無法上線,用戶出現流失。
UCloud 采用高可用性、高性能、高可靠性來解決這些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