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軟的市值突破一萬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并且超過了亞馬遜和蘋果,成為目前全世界市值最高的公司,領先后兩位逾1000億美元。
然而在5年前,微軟卻遭遇著嚴峻的”創新者窘境“,是逐漸走向衰落的PC時代巨頭。
當時,微軟在消費端硬件和移動互聯網方面“全面潰敗”:智能手機業務被蘋果和Google絞殺;云計算業務亞馬遜主導天下;Bing搜索持續燒錢,但份額不到6%;Win8是微軟歷史上被詬病最多的系統;Office被系統綁定,限制使用臺數;微軟市值處于低谷期,不足3000億......
現在,微軟重回巔峰,它是如何做到的?李善友教授曾在去年的年度大課上有過深度剖析,今天推薦你再次品讀,體味其深意。
01.
75%的企業轉型會以失敗告終,有沒有成功度過創新者窘境的案例?
有,微軟。
我從微軟現任CEO薩提亞·納德拉的自傳《刷新》中,找到了微軟重回巔峰的答案,核心關鍵詞,不是轉型,不是把過去的東西都扔了,而是刷新。
納德拉這樣說道:
作為一個不折不扣的內部人士(他在做CEO之前,在微軟做了22年),我的任務是重新開始,像刷新瀏覽器加載新頁面一樣,刷新微軟的新一頁,推動微軟的重生。
每一個人、每一個組織乃至每一個社會,在到達某一點時,都應點擊刷新——重新注入活力、重新激發生命力、重新組織并重新思考自己存在的意義。
點擊刷新是一個少見的創意。將來有一天,當Facebook等公司停止增長時,它們也需要點擊刷新。
更詳細地說,有這樣三個關鍵環節,分享給大家。
第一、使命先行,為他人賦能
我以前是做HR的,可能做一行不喜歡一行,我對使命、愿景、價值觀這些虛無縹渺的詞匯,總是有一點不太舒服,這些詞匯很像是打雞血、勵志、忽悠人,我總覺得沒有什么意思。
但這個案例是我第一次被Touch。一個CEO真的把使命這個詞匯落到實處,真的改變了使命之后,整個公司煥然一新的故事。
在比爾蓋茨時代,我們習慣于談微軟的使命“讓每個家庭的每張桌子上都有一臺電腦。” 但在上世紀90年代末,至少在發達國家,虛擬主機,微軟就已經完成了這個目標。
鮑爾默為什么失敗?因為鮑爾默身處移動時代,他所肩負的使命是已經過時的PC使命。
我再次強調一下,使命、愿景、價值觀、文化,也就是所謂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一定要和你所處的生存結構達成邏輯自洽,你才能獲得增長。
當你給自己的公司確定文化時,一開始文化是幫助你成長的,等外部生存結構變化以后,你反過來會殘害你。
所以,在移動時代真正殘害微軟的不是別人,是微軟過時了的使命,這叫既有使命遮蔽,或者叫思維遮蔽性。
重新發現微軟的靈魂
納德拉《刷新》這本自傳的副標題是“重新發現微軟的靈魂”,有沒有一個追究終極的味道?言外之意是微軟的靈魂喪失掉了,微軟已經是一個行尸走肉一樣的公司了。
與之類似,喬布斯重返蘋果之前,也說道:
蘋果的產品沒有靈魂。
事實上,納德拉關于使命與靈魂的表述,深深地Touch到了我:
一個公司的使命是它的靈魂的表述,公司的靈魂是什么?我說的不是宗教上的靈魂,而是指一種最自然的表露、內心的聲音。我們必須要回答:這家公司是做什么的?我們為什么而存在?
接著,納德拉繼續深入分析,蓋茨在40年前提出開發個人電腦,背后的那個動力因又是什么呢?——為他人賦能。
讓每個家庭、每張辦公桌上都有一臺電腦”,這是蓋茨40年前為微軟確定的使命,但我認為它更像是一個激勵人心的目標而不是使命。我一直在思考:到底是什么最先激勵我們開發個人電腦的?這背后的精神又是什么?是的,是為他人賦能。
——納德拉
很顯然,這種思考方式,就是混沌一直所推崇的第一性原理式的思考方式——奇點下移。
在納德拉之前,所有微軟的人,把這句話當做他的邏輯奇點,而納德拉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挑戰這個奇點——
為什么每個人都要有一臺電腦?這件事情又是為了什么?
納德拉甚至替蓋茨去想,40年前,蓋茨說這句話背后的動力是什么?
為了他人賦能,幫助別人成功。
就這樣,納德拉重新定義了微軟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