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上午,2019云計算開源產業大會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隆重開幕。2019云計算開源產業大會以“計算無處不在,開源引領未來”為主題,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主辦。在上午的主會場,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云計算部副主任馬飛發布《可信云·云管理服務提供商能力要求》標準,并進行深入解讀。
各位嘉賓大家好,演講之前我想問一下在座有多少人了解或者聽說過MSP,請舉一下手。我今天給大家分享的主題就是關于MSP——云管理服務提供商的標準情況。從剛才舉手情況也看到,對MSP了解的人并不多,我希望通過今天的標準分享,讓大家知道什么是MSP。
一、MSP研究背景
大背景看,國家一直在推動整個云計算的相關發展。從2015年5號文的發布到去年工信部發布的“企業上云”相關文件,都一直在不斷推動國家云計算的發展。從我們的研究看,企業上云是未來很大的趨勢,國外、國內發布的云計算報告可以看出,無論國外還是國內的云計算發展整個趨勢是非常向上、非常好的,未來有很多企業要用到云計算、要上云,不管上的是公有云還是私有云。
在上云過程中存在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我們看一下上云過程中用戶面臨一些什么樣的問題:
1.平臺選擇。企業如何選擇適合自身業務的平臺?選擇公有云、私有云還是混合云?
2.系統遷移。哪些系統上云?哪些系統不上云?如何保證系統在遷移過程的穩定性?
3.多云管理。如何統一管理復雜的多云和混合IT環境?
4.應用優化。如何將云技術和行業特性結合,驅動業務創新?
除此之外,還面臨計量計費、成本核算、安全管理、上云后保障等問題。我們需要有專業的人來干專業的事情,就是我們剛才提到的云的MSP這樣的角色或者叫云管理提供商,它能夠幫我們解決這些問題。
二、云MSP發展現狀
我們來看一下MSP發展的歷史和現狀。MSP的概念在20年前就出現了。上世紀90年代,IT服務盛行,IBM等傳統外企圍繞IT提供的一些服務,當時把它稱之為MSP。到了現在,隨著云計算發展,資源從傳統IT上云,圍繞云相關的咨詢、遷移、管理等等一系列的服務出現了云MSP這樣一個角色。
所以,云MSP不是云服務商,也不是甲方,是介于兩者之間的第三方或類似于管家這樣一個角色,它服務于企業上云、用云的整個過程。
云MSP這個概念在這兩年慢慢興起,最早是2017年Gartner推出一個報告,引出云MSP概念。圍繞著云MSP,很多國外、國內廠商都在建立自己的合作伙伴的計劃,建立MSP計劃,圍繞著上云、遷移做自己的生態。
我們也看到國外兩個比較有代表的大廠商,圍繞他們的生態提出MSP的要求,都是今年最新的標準要求。列了一下,大概每家都有十幾項大方面,有幾十項要求。可以看得出來,他們都是圍繞著自己的生態,去考察服務商,看財務健康度、對自己云的了解程度。其實目的是通過MSP把他們的客戶資源更好地維持下去,上到廠商自己的云上。所以我們說云廠商建立云MSP,是建立自己的生態,讓更多的用戶到自己的云平臺上。廠商建立云MSP標準的目的和出發點,與我們是不一樣的。
同時經過調研了解,我們看到云MSP廠商的服務水平參差不齊,有做的專業、整套服務的廠商,也有廠商只有一部分能力,就號稱提供MSP服務。廠商能力高低不同,提供的范圍也不一樣,整個MSP市場上缺乏相應的標準。
基于這樣的背景,我們可信云關注到這個方向,嘗試做云MSP標準。
三、可信云MSP標準介紹
標準從無到有的過程比較難,免備案服務器,我們用了近半年時間克服困難,做出了國內首個云MSP能力要求標準——《可信云·云管理服務提供商能力要求》標準。
大家都知道,我們可信云體系所有標準都是從用戶角度圍繞用戶關心的內容做的。我們的云MSP標準針對的對象是MSP的管理服務提供商,包含咨詢、遷移、管理等全生命周期的管理過程。同時,我們是站在第三方中立的角度,不像前面廠商要求綁定鎖定,我們是圍繞著用戶在企業上云的全生命周期過程去做的這個標準。
同時既然是一個能力要求,所以我們考慮到各廠商在能力和范圍上有差異性,評估內容包括咨詢、遷移、管理,并依據不同服務水平做了分級,分為基礎級、增強級、卓越級。
下面簡單給大家看一下云MSP標準主要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