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盡管貿易緊張局勢懸而未決,但大型企業仍堅持對新技術進行投資以支持數字化業務轉型。與去年相比,2019年的投資更加理性且“走出去”戰略有所降溫。
在此趨勢影響下,中國信息和通信技術產業開始將重點放在通過本土可持續創新能力來構建業務,特別是在人工智能、5G、云、機器人和半導體領域。據此,Gartner制定出2019年中國信息和通信技術成熟度曲線,研究分析了20種技術的影響、采用模式和成熟度。
在談到公有云范疇時,Gartner高級研究總監季新蘇(Kevin Ji)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中國企業已經有開始采用公有云的趨勢,而且有些機構已經用得很深入了,其中就包含對于性能、可靠性要求極高的金融行業。不過,季新蘇指出,公有云雖然有很多優點,但“云遷移”代價很高。
在季新蘇看來,“云遷移”可以分為Rehost、Refactor、Rearchitect、Rebuilt和Replace等多個層次。每個發展階段對于業務遷移和公有云部署難度都是不同的。
在Rehost階段,僅僅是改變了業務承載形態,不改變任何運維流程,可以簡單的進行云上部署,這樣做成本反而會增加;在Refactor階段,從業務場景的角度,用流程再造的方式,來匹配公有云,最大的好處就是節約資源;在Rearchitect階段,通過改造應用架構,在節約成本的同時,也無需自建數據庫,授權的費用也大大降低;在Rebuilt階段,全部應用都按照云原生的方式進行開發部署,獲得最大程度的彈性伸縮能力;而Replace則已經不屬于傳統IT的范疇,是以服務的方式來進行SaaS購買。“除最后一個階段,在前四個階段的遷移中,可以感知的是遷移難度會越來越大,但好處也會越來越多。”季新蘇表示。
季新蘇表示,選擇擁抱公有云已經沒有疑問,但如何“上云”卻需要考慮。季新蘇認為,MSP(Managed Service Provider)在未來將會越來越重要。根據Gartner預測是2018年5%的企業上云會用MSP,但到了2023年,全球50%企業上公有云都會用MSP。
在他看來,MSP的出現并持續成長,是因為企業上云后將會面臨和傳統運維完全不同的挑戰,MSP可以跨私有云、公有云做管理,幫助企業做好云運維,在“云遷移”方面提供咨詢。目前中國廠商也開始慢慢在做。對于企業客戶,他們需要MSP來補充自己上云和互聯網公司上云之間的差距。
在談到大型公有云服務提供廠商未來是否會走向節點下沉、能力下沉的方向?季新蘇認為,這是必然的。“原來數據中心設計是最多上萬個節點,現在有幾百萬個節點,必須到公有云去操作。當前,數據分析、數據挖掘,在數據中心里面都可以搞定,但是IoT一旦發展起來,它的節點帶來的數據會是海量的。企業會發現,與其把這些數據'拿下來'的代價太大,還不如'放在云上管理',成本代價更小。這樣的話,企業會越來越多地用公有云做數據分析、數據挖掘。其實這在成熟市場已成趨勢,亞洲服務器租用,VPS,但在中國市場還需要時間。”
【凡本網注明來源非中國IDC圈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