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劉松于2014年進入阿里云。他看著云計算經歷了兩三輪的轉化,從最早的互聯網+到深入到政務、央企等傳統IT腹地市場。現在,阿里的平臺(電商、移動支付、物流和云平臺)已能把中國的模式輸出到了印尼、泰國、馬來西亞。
在劉松看來,“云是集大成的技術底座,云平臺是整個數字經濟的底座的。”未來5-10年這一趨勢可能會加速,因為大型企業和政府這些人有了5G、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區塊鏈等新技術,尤其包括人工智能,他們更愿意因為智能應用的創新、模式的創新,去使用云計算。
阿里云政企領域的動作是從2014年開始,彼時大家也看到了大型國企、政府和重工業上云,到目前為止已有幾年的歷史。近日,記者走訪阿里云飛天產業園以及衢州大數據局,探索了他們的“數字政府密碼”的故事 。
數字轉型記
去年,阿里開了兩次one大會,強調政企的數字化轉型,強調借助數據智能的創新。
在劉松看來,數字政府為什么能成功,甚至比制造業更容易?他解釋,因為數字政府是更容易數字化的東西,一切政府的行為都可以數字化;政府的知識基本上都是現成;以用戶為中心與人民為中心的底層邏輯類似。
而在衢州其政府數字化轉型,這兩年也是跟著整個浙江省發展。
衢州云計算中心是2018年投入使用,整個機房總面積5600多平方米,一期可以提供七千個虛擬機,這些都座落在衢州市云計算中心大樓里面,是華數公司來中標運營的,且政府采用租賃的模式租賃云計算資源。
“我們在政府數字化轉型當中,衢州的整體水平應該說還可以,以2018年年度全省考評,我們是排在前列,2019年度的考評我們全省排第二。” 衢州市大數據發展管理局總工程師顧聞說。
從這幾年的情況來看,顧聞介紹,我們在頂層設計上堅持了“五個一”:一張網,VPS,一張政務網,全是統一的;一朵云,全是統一的政務云;一支數據,我們整個數據共享平臺全是統一的;一個政務中臺,支撐我們互聯網+政務服務,這都是全市統一在推進。
從云計算資源的情況來看,帶給顧聞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它帶來了統一的基礎的支撐,以及給整個數據共享帶來了便利,且提高了服務能力和安全性。
在做到整個數據共享之前,“打通信息孤島”很關鍵,而衢州市的政務服務,現在是由阿里牽頭在做。
“現在的互聯網+政務服務在我們看來就像一個政府的淘寶平臺”,顧聞打了一個比喻,就是政府部門是淘寶上的賣家,我們的服務項目就像淘寶上的商品,百姓群眾辦事的就是淘寶上的買家。通過這樣的打通之后,美國站群服務器,我們對整個數據和我們的業務流是非常匹配的,直接從業務庫當中跟整個辦事辦證服務流程匹配起來。
對于辦事辦證服務流程的新的架構的設計上,它非常便利,都是組件式的。
不同
“你原先理解為一個老百姓到政府部門辦事的時候,我要索引,要找到我要辦事的地方,” 顧聞說,而現在政務中臺推行的是受辦分離,在整個接受端是一個政府,你今天通過一個窗臺進去之后,把我想辦的事遞交進去,后面政務部門的協同通過這套政務中臺承接。
這是今天最大的改變。與此同時,現在政務服務既有手機端又有PC端,還有線下的辦事窗口,幾個端是一般老百姓辦事的端。
顧聞稱,過去每個端后面走的業務系統可能都是不一樣的,而現在政務中臺是把它都統到一塊。
這幾年改變顧聞也看在眼中,在投入政務云資源之前,部門上信息化項目都是基于Oracle的,都是以小型機、PC服務器。“你上一套系統,后面必須跟著一堆硬件、軟件去做支撐,去支撐系統跑起來。整個建設周期會非常長,你從軟件開發到硬件匹配到采購到上架都是整個過程。”
在政務云上線之后,基礎資源、硬件資源的支撐和軟件開發過程剝離開,軟件開發好、定制好直接上云上線,需要多少資源,在線就可以申請。
一位大數據局工作人員稱,因為有硬件采購的過程,還有硬件系統集成的過程,估計時間在3個月到6個月之間,現在部門提出申請到開通資源使用,最快在45分鐘完成。
“我們整個原有硬件都是滾動在發展,不是說我們的云上去之后一刀切全部必須要搬遷,而是逐步的。”顧聞說,而且也需要轉變大家的傳統觀念。
顧聞稱,一般來說五年左右完全替換,到目前為止,其實我們還是在替換過程中。“現在有一些部門的硬件還在可以使用的生命周期內,而且我們也還是在支持他們用,因為這不存在投資。而新建項目,我們原來就提早開始切入,逐步上云。我們上云,都有2-3年的時間提前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