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下班后,在光谷金融港上班的胡先生夫婦,乘坐地鐵2號線轉11號線,回鄂州丈母娘家,服務器租用,將2歲的女兒接回光谷的家里過周末,“有了地鐵,回兩邊的家都方便了”。
鄂州與武漢毗鄰,葛店與光谷地緣相近、人緣相親、產業相通。長江日報記者獲悉,隨著城市交通的加速“牽手”,在葛店已有超過6萬人過著“同城”的生活。
一條地鐵線延伸一條產業鏈
華工科技葛店園區帶動30家企業來此配套
今年初,湖北省首條跨市地鐵線路——武漢地鐵11號線三期葛店段開通運營,從鄂州葛店到光谷左嶺,僅需3分31秒。武漢地鐵11號線葛店南站值班站長劉玥說:“我們開站初期的預計客流是3500左右,現在每天都在穩步增加。”據最新統計,葛店南站4月12日—18日日均集散量為1萬人次。
頻繁的人員流動,帶來了大量工作機遇。
距離武鄂高速不過5分鐘車程,記者即來到位于鄂州葛店的華工科技智能制造產業園。“10年前華工科技來到葛店時,我們還屬于拓荒者,如今廠區兩側的路,一條叫創業大道,一條叫建設大道。”華工科技核心子公司華工激光總經理鄧家科介紹,彼時,出于融入武漢城市圈建設等考慮,企業在鄂州有布局。鄧家科介紹,目前,為該園做配套的原料、零部件等企業,已在此匯聚近30家。
“從前,聽說是來葛店廠區,大學生掉頭就走了。”華工激光人力資源總監任擁軍說,光谷向東,正和毗鄰的鄂州葛店加速牽手,同城發展,帶來的變化明顯。湖北省中醫院葛店院區毗鄰華工科技葛店廠區,鄂州華容區采取與光谷合作辦院、新建院區、組建醫聯體等形式,推進醫療資源共建共享和重大傳染病聯防聯控,同時,葛店開發區為華工科技辟出人才公寓,“產業集聚、生活配套提升后,對985、211高校碩博士人才的吸引力大大提升。”
今年3月6日,華工科技智能制造產業園(葛店園區三期)投產,通過產業溢出,該企業已具備年生產高功率激光切割裝備3000臺、鈑金加工智能工廠產線15條的生產能力。任擁軍介紹,近一成的普工都在鄂州當地招聘。
位于鄂州葛店的華工科技智能制造產業園
武漢的產業鏈正在向鄂州延伸。為華星光電供應發光粉末的武漢尚賽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將工廠建到了鄂州;做半導體紫外LED核心器件的武漢優煒星,在鄂州建有生產基地;為位于光谷的天馬微電子、華星光電兩家上游企業供貨的三安光電駐扎在距離兩企業不遠的葛店開發區,而配套三安光電的武漢拓材公司,干脆從光谷搬到了葛店。
一個跨城通辦專窗推進政務服務“一網通辦”
光谷“店小二”和鄂州辦事人不見面辦成了事
14日,美國服務器,記者在位于光谷高新大道的光谷政務服務中心看到,跨域通辦專窗已建好,據介紹,光谷正在嘗試商事領域、民生服務領域等與鄂州的跨域通辦。
今年1月,家住鄂州市的羅女士通過聯系東湖高新區政務服務中心全程在線辦理,當天就領取到了東湖高新區頒發的武漢雄昊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的營業執照。當月,鄂州市葛店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武漢市東湖高新區推行市場主體登記注冊跨域聯辦。相關人士介紹,由于武鄂產業協同互補,跨域辦事需求正在加大。
4月21日,包括武漢、鄂州在內,武漢城市圈9個城市行政審批局(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局長齊聚武漢市民之家,簽訂“跨市通辦”合作協議書。依托全省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優化完善武漢城市圈城市“一網通辦”平臺功能,推進政務服務網互聯互通、電子證照信息共享,優化審批服務流程,建立健全“統一標準、相互授權、異地受理、遠程辦理、協同聯動”通辦服務機制。
與“網上一條路”同步打通的,還有“地上一條路”。目前,僅葛店和光谷間,已有8條公路、3條鐵路及3條城際公交對接。
《鄂州市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推動公共服務對標發展。積極承接武漢優質科教資源外溢,促進醫療資源共享,逐步消除社會保障政策落差,加快實現公共服務產品“同城待遇”。
一條交通干道串起一片發展創新帶
湖面面積約5.5平方公里的鄂州紅蓮湖,每年豐水期,湖水可通過長港和鴨兒湖匯入薛家溝,最后匯入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