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2020年第一季度的低潮、疫情拉動后的需求暴增,進入2021年,云計算各個細分領域內的融資動態不斷。
面對熱潮中的云計算行業,埃森哲大中華區企業技術創新事業部運營與交付總裁賈縉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多數云廠商均認可現在的云競爭已經進入到下半場,上半場更多是鋪數據、拼價格。未來下半場競爭將更聚焦在云服務的實際質量差異——把控算力、人工智能服務、IoT服務、大數據服務等。
但撇去浮沫,云計算概念早于1988年提出,服務器租用,中國云服務市場從2007年起步,且在早年間企業需求未被激發時多有折戟。時至當下,雖然需求被證實、企業數字化轉型拉動行業發展,但需要認清的是,中國云行業相距美國頭部企業仍有多年的差距,另外在技術層面,除了代碼與數據,也有多項“卡脖子”技術需要突破。
云服務落地場景之一的工業領域時有工業互聯網案例出現,但一位關注工業軟件的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早年云行業不被證實,現如今又過度火熱,呈現極端化狀態,行業理應理性認知。“但云賽道的極端化現象也可以理解,你得允許產業鏈上技術相對薄弱的環節先發展起來,先盈利賺錢。再持續拉動核心技術層面的自研投入。”該人士稱。
云服務賽道需求旺盛
大方向上,隨著“大數據中心”被列為國家新基建核心項目之一,數據和數據分析變得尤為重要。大部分企業的業務逐漸向以云為中心的基礎架構轉移,這對于數據洞察敏捷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數據分析者和企業領導者必須采用恰當的工具和流程來應對多元化分析場景的數據需求。
高盛研究部數據預計2020~2025年新基建投資將達到15萬億元人民幣,年均復合增長為9%。“十四五”規劃和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文件再次強調“新基建”,意味著“新基建”已經上升到長期國家戰略層面,2021年乃至“十四五”期間繼續接著干。
作為產業互聯網發展的基礎設施,新基建提供各行業縱深發展的新動力,加快行業數字化進程,其間,云計算也憑借技術、產業以及政策紅利,走出一條超越移動互聯網的路徑。
云計算行業基本由上游硬件服務商、中上游IDC服務商、中游云服務商,以及下游軟件服務商組成。上游廠商如萬國數據、數據港、鵬博士等,中游廠商如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浪潮云等。下游廠商則細分為通信云、營銷云、客服云等不同細分賽道。按照服務的類型區分,云計算可以分為基礎設備即服務(IaaS)、 平臺即服務(PaaS)和軟件即服務(SaaS)三類。
格局之中,上中游基本穩定;類型之中,SaaS領域最為火爆。艾瑞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企業級SaaS市場規模為362.1億元,同比增長48.7%。2020年新冠疫情對宏觀經濟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但線下轉線上、遠程辦公等需求反而成為SaaS發展的助推力,預計企業級SaaS市場規模將在2022年突破千億元。
5月,HR SaaS及人才管理平臺北森宣布完成2.6億美元規模F輪融資,由軟銀愿景基金二期、高盛、春華資本、富達國際聯合投資。采訪中, 北森聯合創始人、CEO紀偉國表示,未來單點的SaaS會被一體化的SaaS取代。以美國SaaS行業為例,其在2010年開始就將所有產品做了,2015、2016年以后再沒有出現新的一體化廠商,最后實現SaaS一體化。而中國市場未來會更加一體化,因為中國人才管理的復雜度遠遠高于國外,“人力資源軟件相互割裂的歷史必將成為過去,未來十年HR SaaS將以‘一體化和低代碼’為風向。”紀偉國稱。
密集的涌入會否發生泡沫化現象?對此,螞蟻集團OceanBase CEO楊冰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SaaS從軟件解決問題的角度來說可能是存在同質化的,但最終哪家SaaS廠商能夠勝出,取決于其如何設計技術架構,更好地利用底層IaaS與PaaS層來降低成本。
多云需求刺激新技術發展
除了北森外,多家企業憑借低代碼技術獲得資本青睞。嚴格來說,低代碼是結合云原生與多端體驗技術,實現在具體業務場景下的提效降本,為專業開發者提供的一種新的生產力開發范式。
所謂“云原生”可以說是在近些年來伴隨云服務賽道的火熱而逐步進入大眾視野的詞匯。
基于統一的架構和云原生基礎設施,實現多云協同、混合云解決方案、邊云協同等能力。
在Authing CEO謝揚看來,云原生最大的優勢就是彈性,調用身份、調用RTC、調用通信等,都不需要購買服務器或自己搭建服務。上云能夠自動實現伸縮,這就是云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