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普”結束,“三孩”放開,城市鄉村生長將迎來蓬勃動力。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2020年我國城鎮化率已經達到63.89%,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9.02億,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5.09億(占36.11%)。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VPS,城鎮人口比重上升14.21個百分點。
數據背后,是“鄉土中國”正逐漸消退,“城鎮中國”正在崛起。
從1953年第一次普查開始,我國城鎮人口比重逐年上升,最近的30年開始快速城鎮化,增長了近40%。城鎮化率現已高于55.3%的世界平均水平,但距離發達國家的81.3%城鎮化程度尚有不小差距。
按照世界城鎮化進程的一般規律來看,當城鎮化率在30%~70%時,是城鎮化發展速度比較快的時期,這也意味著我國的城鎮化正處在較快發展區間。
不過,相比十年一普查準確統計,如何更快速、更經濟的感知“城鎮中國”的崛起,讓新型城鎮化走的更穩更好,是在數字政府和智慧城市時代需要解決的問題。
聯通數科智慧足跡發揮“人口+”大數據優勢,提取全國661個城市(包含設區市和縣級市)的建成區,統計了2019年建成區的常住人口(2020年因疫情防控影響人口流動)。經分析發現:
我國2019年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為64.3%,比國家統計局數據高近4個百分點(2019年官方全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0.60%,七普后可能會對2019年數據有調整)。
此外,還發現:
我國七成以上城市尚處于快速城鎮化階段
大數據統計結果顯示,我國城鎮化率在70%以上的城市有111個,根據世界城市化發展規律,其中12個城市已經達到城鎮化成熟階段,主要是一線和二線城市;城鎮化率在30%-70%的有498個,這些城市正處于快速城鎮化階段,其中城鎮化率介于50%-70%之間的有221個城市,代表城市如鄭州、重慶、合肥、濟南、南昌、銀川、長春、海口等省會城市;城鎮化率在30%以下的只有52個,主要位于西北地區和西南地區。
在城鎮化率排名前20的城市中,南北城市分布比較均勻,南方城市排名相對靠前,其中深圳市城鎮化率最高,達95.23%。值得一提的是,東北地區城市因工業化起步早,城鎮化率也較高,前20個城市中東北就有3座。
城市規模呈金字塔結構
全國661個城市中,城區人口大于1000萬的超大城市有7個,分別是北京、上海、深圳、重慶、廣州、天津和東莞;城區人口介于500-1000萬的特大城市有11個,介于300-500萬之間的I型大城市11個,介于100-300萬的Ⅱ型大城市86個,介于50-100萬的中等城市137個,介于20-50萬的I型小城市有217個,人口小于20萬的有192個。
總體來看,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與小城市數量之比為1:5:8:18,呈現金字塔結構。
人口稠密區主要位于城市群內
從建成區的人口密度來看,云主機租用,人口密度高于5000人/平方公里的城市91個,介于2000-5000人/平方公里的城市299個,介于1000-2000人/平方公里的城市180個,小于1000人/平方公里的有94個。人口稠密地區主要位于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中原和成渝等城市群內。這也和當下的人口流動趨勢相符。
人口呈“東進南下”
同樣,通過“人口+”大數據分析31個省份常住人口的動態遷移,我們發現,江蘇、安徽、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四川屬于明顯的人口流入省份,2019年人口凈流入在10萬人以上,其中,廣東、浙江、四川人口凈流入在50萬以上。
從區域板塊來看,長江經濟帶沿線省份人口凈流入460萬,東進人口278萬,南下人口187萬,中國人口呈現“東進南下”的發展態勢。由于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城市群對人口的虹吸效應,導致三大經濟帶包圍的中間地區成了人口凈流出的“人口洼地”。
今年4月,在統計局發布七普結果前,國家發改委正式印發《2021年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提到了六大方面,包括“促進農業轉移人口有序有效融入城市,增強城市群和都市圈承載能力,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提升城市建設與治理現代化水平,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加快推進城鄉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