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云計算、大數據應用的普及,數據中心正在走向大型化,如今10萬臺、50萬臺服務器規模的數據中心越來越常見,特別是一些CSP,其數據中心大型化趨勢非常明顯。根據相關統計,以AWS、Google、微軟為首的全球10個超大規模數據中心其服務器部署量占到了全球服務器保有量的10%,而且這個比值有上升趨勢。去年,僅AWS一家其服務器采購量就達到了全球服務器銷量的13%。伴隨著服務器采購量的大幅增加,CSP在服務器市場的影響力逐漸提升,OCP(開放計算項目,Facebook等發起)、ODCC(開放數據中心委員會,BAT發起)、Open19(開放數據中心,LinkedIn發起)等由CSP主導的各種開放計算組織正在數據中心領域的創新中扮演主要推動力。
開放計算受關注
CSP之所以這么積極參與OCP和ODCC這些組織,背后的重要原因在于它們在日常的數據中心運維管理中面臨著一些重大的挑戰,為了應對這些挑戰,它們希望根據自己的需求來對數據中心(包括服務器、存儲、網絡以及空調等)硬件架構進行重新設計,同時也重新設計硬件的采購方式,并簡化數據中心的運維,從而降低采購成本、運維成本和能耗。
其實,CSP面臨的很多挑戰在一些傳統數據中心也存在,只是由于傳統數據中心服務器保有量不大而沒有凸顯出來。而當CSP每天有幾百甚至上千臺服務器需要安裝和部署時,這就成為一項非常費時費力的工作,同樣,管理數十、數百臺服務器與管理上萬臺、數十萬臺服務器就是一種完全不同的體驗。而如今,每天新上線上千臺服務器、日常管理幾十萬臺服務器在很多CSP(云服務供應商)中越來越普遍,這樣原本不是問題或者小的問題現在都因為設備保有量的增加而暴露出來。
為了應對這些挑戰,CSP們進行了很多創新,如通過重組機柜內的服務器、網絡和存儲,降低采購成本,同時增加密度。同時,為了加速創新,也為了讓這些創新更容易落地,由Facebook等牽頭成立OCP、Linkedln牽頭成立了Open19,在中國則由BAT等發起天蝎計劃(后來演變為今天的ODCC)。
“開放計算組織所做的工作主要有三個方向:第一,通過集中供電提升整體效率,第二,提升機柜的使用率;第三,提高運維效率,降低人力成本。”浪潮服務器產品部副總經理陳彥靈表示。
據介紹,浪潮是ODCC的核心會員,參與多項標準制定,浪潮還是OCP的鉑金會員和Open19的首批會員,并且浪潮是目前為止唯一同時參與上述三大開放計算標準組織的服務器供應商。
“今天,數據中心領域的很多創新很大程度上是由CSP推動的,了解了CSP的需求,就把握了數據中心最前沿的需求。”談及浪潮積極參與各種開放計算組織的原因時陳彥靈表示。
當然,站在開放計算組織的角度也需要像浪潮這樣的服務器廠商。畢竟,產品的生產、制造、品質控制以及交付等,服務器廠商更擅長些,借助浪潮等服務器廠商,可以讓各種開放計算組織的標準更為可行和完善,也可以協同產業上下游為這些標準做好配套,縮短標準落地時間。
整機柜服務器市場興起
頗有意思的,無論是OCP、ODCC還是Open19,它們的不少創新都體現在機柜的整體設計上:一方面,域名購買 directadmin購買,通過集中供電、集中散熱,來減少電源和風扇(或者提高風扇效率)以降低采購成本,另一方面是調整和優化機柜空間,來提高機柜的整體裝機密度,節省空間成本。比如,站群服務器,OCP為了提升機柜內的裝機密度,采用了與常規的標準機柜內寬為19英寸不同的21英寸內寬,這樣可以并排放置3個6.5英寸的主板和5個3.5英寸的硬盤,通過這一改良將機柜的空間利用率從73%提升到87.5%。不止如此,為了最大化各種創新,這些組織都不約而同地提出了各種整機柜服務器產品設計參考規范。
實際上,伴隨著CSP市場的高速成長,作為一種可以幫助大型數據中心解決服務器的安裝、部署簡化運維的有效手段,整機柜服務器正在被越來越多的CSP認可和采用。比如,在中國百度、中國電信和騰訊等都已經部署了天蝎整機柜產品,這其中浪潮整機柜服務器因為高密度、大顆粒一體化交付、集中供電散熱和管理等特點,而成為整機柜服務器市場的主要力量。
陳彥靈介紹,浪潮整機柜服務器有以下幾個突出特點:第一,集中供電,集中散熱,這種集中讓機柜的供電效率提升了20%左右;第二個是支持高密計算節點,相比通用的服務器其部署密度可以達到兩倍;第三,資源池化。采用SAS Switch讓用戶可以通過軟件快速地實現硬盤資源池化,同時還實現了基于PCIe的GPU資源池化。第四,對一體化交付提供了很好的支持。這一點對超大規模數據中心非常關鍵:一方面,和傳統的逐個節點部署,浪潮整機柜交付能達8-10倍速度的提升;另一方面,在運維時可對所有IT設備如節點、電源、風扇等統一實現集中監控及擴展,實現了IT設備資產信息的自動上報與管理,并優化了系統散熱能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