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到底有沒有夢想?可能不會有個統一答案,但是騰訊肯定是一家產品驅動的互聯網公司。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曾表示,“中國的互聯網很多是靠應用來驅動的,而不是靠技術”,而要承載如此之多的業務種類,正是數據中心這個大部分人都不會注意到的基礎設施支撐著現代社會。
今年騰訊建設貴安七星數據中心的消息刷屏而過,貴安七星數據中心總占地面積約為770畝,服務器租用 免備案服務器,隧洞面積超過3萬平方米,一期項目建筑面積就達到了90618.57平方米,馬化騰此前提到,“貴安七星綠色數據中心是中國乃至世界最安全的大數據中心,未來將用于存儲騰訊最核心的大數據“。
在貴安數據中心的承載的業務量增長起來之前,雷鋒網跟隨數字中國萬里行團隊本次探訪的騰訊天津數據中心仍是目前騰訊業務承載量最大的數據中心。就在2018年5月,騰訊天津數據中心服務器數量突破10萬臺,成為國內第一個單園區服務器數量突破10萬的數據中心。
騰訊天津數據中心投產于2010年11月,是騰訊第一個全自建超大規模數據中心,也是目前中國規模最大的已建成數據中心,騰訊天津數據中心共四棟大樓,總建筑面積約92777平方米,其中2號樓為辦公樓,另外三棟樓均為機房樓,建設時間和采用的技術均有差異。
1號樓投產于2010年,建筑面積約20446平方米,設計機架數1300個,設計總用電量18MW,單機架功耗8KW; 3號樓投產于2014年,建筑面積約38971平方米,設計機架數2300個,設計總用電量36MW,單機架功耗6.5KW; 4號樓投產于2017年,建筑面積約22516平方米,設計機架數1200個,設計總用電量18MW,單機架功耗6.5KW。
騰訊前三代數據中心經歷了由廠房改建(傳統方式)→自建園區(高壓直流+free cooling)→模塊化數據中心(采用MDC)的變化,2010年投產的1號樓是騰訊的第二代數據中心,實際負載在四年前已達9MW。2014年投產的3號樓屬于騰訊的第三代數據中心。
單說10萬臺服務器服務器可能不太直觀,我們以“數據存儲”或“數據備份”來看,考慮到騰訊天津數據中心服役時間比較長,服務器新舊不一,假定硬盤的平均容量為4TB,每臺2U服務器12個硬盤計算,可提供總容量480萬TB,或者4800PB,或者4.8EB的數據。
再以該園區2號辦公樓運營著的騰訊視頻業務舉例,倘若一部2個小時的藍光高清電影按30GB來計算,相當于1.6億部電影,要看3.2億個小時,一個人36530年才能看完,這還只是一個數據中心的數據存儲量。
如果把這些硬盤都換成12TB的希捷Exos X12氦氣密封企業級硬盤,這個總存儲容量會達到上面所說的三倍,功耗還可以下降10%-20%,甚至更多。如果折算成單位容量的功耗,那就可以低至三分之一以下。
作為騰訊如今最大的數據中心,如此之大的數據保有量,保證物理安全十分重要,為此,騰訊設立了五個防護圈,分別是紅外周界、園區出入控制、大樓出入控制、樓內門禁控制以及生物識別控制,保護騰訊數據中心的數據。
MDC微模塊技術
從一號樓和三號樓數據中心的平面布局圖可以看出,三號樓的功能區域分類明顯比一號樓少,因為三號樓使用了MDC技術,在設計最初就把空調間、UPS間和電池間全都砍掉,相應的功能分布到MDC中,更為靈活、高效。
何謂MDC?據騰訊官方資料,模塊化數據中心(Modular Data Center)是以微模塊(Micro Module)為獨立單位進行工廠預制、快速部署的數據中心,其中可包含多個不同功能、功率的微模塊(Micro Module)配合使用,滿足業務需求。
騰訊定制的TMDC=Frame&機柜(框架及機柜)+RPP(電源頭柜)+HVDC(高壓直流系統)+Inrow(精密空調),占地不過15平米的微模塊卻高度集成化,減少現場施工環節。
騰訊天津數據中心經理栗權告訴雷鋒網,傳統數據中心存在不少弊端,比如節能系統依靠建筑設計,很難更改;整體交付周期冗長(最快6-9個月),機架資源的儲備度往往不能跟上業務增長的速度;施工單位眾多,施工質量難以控制;由于一次性完成設計,后續較難適應因服務器側的快速變化帶來的變更需求,靈活性差;土建和IT建設緊耦合。拿地后需要立即啟動土建設計和IT設計,兩部分設計往往進度不匹配;UPS系統等存在事故隱患,也降低了電力轉換效率。
采用TMDC技術的數據中心在很大程度上就能解決以上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