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位于江蘇省宿遷市的京東云“華東數據中心”首次向媒體開放,記者得以走近這座駱馬湖畔的科技明星。
該數據中心于2015年投建,截至2018年,園區內4大模塊全部正式投入運營。整個園區占地13萬平方米,總機量超過5000架,由4個規模相當的云數據中心模塊和1棟綜合大樓組成,總建筑面積55328平方米,每個模塊建筑面積12332平方米。此外,園區還建設有110KV專屬變電站,曉店和湖濱變電站雙路63MW用電接入,并配備雙路UPS、柴油發電機,實現三重供電保障。
京東云IDC建設部負責人向記者介紹道,目前京東云華東宿遷數據中心一號園區的設備利用率約為60%,主要為京東集團內部運營使用,少部分設備提供對外服務,為宿遷市政府、網宿科技、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等客戶提供高質量的IDC及云計算服務。
選址宿遷,不僅是因為情懷
當談到為何選址宿遷時,京東云IDC建設部負責人表示,除了這里是京東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劉強東的家鄉,有一定的情懷之外,這里的優勢也是重要決定因素。
從地理位置看,宿遷位于淮海經濟區中部,是蘇、魯、皖三省通衢之地,屬隴海經濟帶、沿海經濟帶、沿江經濟帶交叉輻射區;從氣候水利看,宿遷屬暖溫帶季風性氣候,氣候溫和宜人,雨量適中,且有京杭大運河穿境而過,北倚駱馬湖,南臨洪澤湖,水務資源極其豐富,有利于數據中心節能減排;從基礎電力看,宿遷作為西電(氣)東輸和年發電量140億度的田灣核電站的高壓走廊,能源及電力供應充足,具有高質量的輸電網絡和充裕的供電能力。
京東云IDC建設部負責人表示,定址宿遷之后,網絡和人才成為了京東云需要解決的兩大難題。
與北上廣地區相比,宿遷的網絡基礎較弱,為此,京東云選擇直接與三大運營商進行洽談,最終,宿遷的網絡成功接入到徐州的骨干電網,網絡延遲問題得以解決。京東云IDC建設部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如今宿遷的網絡足以支撐電商、網游等大型互聯網企業的需求。
解決網絡問題之后,當地IDC人才的缺失也亟待解決。由于當地招不到專業的IDC技術和運維人員,京東云先從北上廣等地招聘駐宿遷員工,隨后,開展京東云數據開發的相關培訓課程的研究和開發通過考試篩選,培養定向人才,對優秀人才進行恰當分配,同時也向兄弟單位推薦和輸送相關科技型人才。
“黑科技”加持,打造綠色環保數據中心
作為第一個自建自營數據中心,京東云華東宿遷數據中心內四大模塊機房將于今年年內全部投入運營。該中心擁有30萬臺以上服務器運營能力,能夠提供全面的基礎服務能力,目前該數據中心的風側間接蒸發冷卻等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據透露,該數據中心的二期工程將迎來眾多“黑科技”,包括液體浸沒式的制冷技術和熱管式技術等。另外,機房內感應溫濕度的智能機器人預計將于四季度投入運營。
數據中心作為一個以水電為主要資源消耗的行業,綠色環保始終是繞不開的話題。目前,京東云華東宿遷數據中心的最大PUE( 數據中心總設備能耗/IT設備能耗)<1.4,達到國內一流水平。
例如,在熱回收方面,華東數據中心采用水源熱泵機組為辦公區及新風系統用熱提供熱源,VPS,同時預留相應的接口與功能房間,方便后期對熱回收的利用;照明燈具采用分區分散控制的原則,UPS室、電池室、變配電室、機房模塊的照明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監測系統,達到節能效果;采用雨水收集再利用零廢水排放系統,真正實現零污染。
數據中心作為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重要支撐,發展前景廣闊。科智咨詢(中國IDC圈研究中心)2018年最新出爐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IDC市場總規模為946.1億元,同比增長率32.4%.2017年全球IDC市場在云計算業務的帶動下繼續保持較穩定增長,整體市場份額達到534.7億美元,增速為18.3%.目前,京東云已在全國建設了華北北京、華東上海、華東宿遷、華南廣州四區域六個可用數據中心區布局。依托基礎設施構建和運維管理經驗,京東云已實現全國范圍內的數據中心布局,云主機租用,借此為京東集團云計算、大數據和移動互聯網等業務打造堅實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平臺。
【中國IDC圈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